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进博会 这些亮点最难忘

时间:2018-11-10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角。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一家车企展示的无人驾驶概念车。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美国高通公司携5G等“黑科技”亮相进博会。

证券时报记者 宋春雨摄

国外优质产品引发观众兴趣。

张渊源摄(人民视觉)

参观者正试着和展品中的仿真五指机械手握手。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展示的绿色蔬果。

富 田摄(人民视觉)

观众同来自波兰的展商交流。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俄罗斯艺术家用传统舞蹈迎接观众到来。

人民视觉

志愿者为参观者做引导。

本报记者 励 漪摄

精彩,每天都在进博会上呈现。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成了不同国家、地区和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亮相比试的大舞台。科技范、未来范、炫酷范、绿色范十足的展品,让八方客商驻足,让全世界瞩目。

在进博会即将闭幕之际,我们锁定了九大关键词,通过连线在进博会现场采访的本报记者,为您全景式、近距离晒一晒首届进博会上那些最令人难忘的亮点、热点、特点和看点。

――编者 

展会“大”得令人惊叹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规模大――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3600多家,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体量之大让人惊叹。影响大――除中国外,有81个国家和世贸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参加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受邀国家遍及五大洲。平台大――金牛座“龙门铣”找到买家,“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优惠关税系统”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会场内,交易如火如荼;会场外,各类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为全球客商迈向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打开了新通道。

(本报记者 田 泓) 

“全球首发”大开眼界

本届进博会上,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首秀,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相继发布,创新活力四射。新技术――联合磨床公司的数控五轴CNC磨床、德国通快集团的Truconnect工业互联技术等的亚洲首发,为中国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带来了新标尺。新消费――针对肤质肤色个性化定制的粉底液、可测体脂和进行尿检的马桶,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正转向个性化、高品质。新服务――中国已跻身全球服务贸易大国行列,此次进博会为中国服务贸易扩大进口提供了绝佳窗口,既能以开放姿态从全球选择最优质的服务,也能学习国际先进服务理念。

(本报记者 丁怡婷) 

“视觉盛宴”样样都有

“进博会真是一场样样都有的视觉盛宴。”这是很多人观展后的共同感受。领域全――七大主题展区陈设的商品横跨装备制造、汽车、医疗、食品、服装服饰、电子消费品等各个行业,既对应了老百姓各方面生活所需,也为各行业提供从生产、经营到流通各个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全――从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的小企业,同台唱戏,各展魅力。品类全――从大件的汽车、机床到“小而美”的电子产品,从日常的食品、化妆品、服装服饰到耐用的家电、家具……1万多件展品,没有你找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本报记者 齐志明) 

逛逛“世界精品大集”

进博会犹如“世界精品大集”。这里的产品营养健康――有较高抗氧化水平的澳大利亚桉树蜂蜜、能控制口腔菌群的乳酸菌巧克力……具有健康理念的产品不胜枚举。这里的产品安全可靠――在汽车展区,能为乘客检查身体并根据检查结果提供不同服务的智能网联汽车引来众人排队体验。这里的产品舒适便捷――在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带有智能烹饪技术的炊具能记录用户的习惯,根据个人喜好自动储存和积累用户喜爱的菜谱和烹饪方式。首届进博会上展示的优质产品为人们勾画着美好生活图景。

(本报记者 韩晓明) 

炫酷展品数不胜数

首届进博会上,又炫又酷的展品真是数不胜数。从在生产线上协同作业完成固定动作的装配机械手,到可以和观众握手、完全模仿人手动作和功能的德国雄克SVH仿真五指机械手,可以看到机械手在快速向人手“进化”。心灵才能手巧,搭载人工智能引擎的高通芯片广泛用于各种智能终端,并且是未来发展5G技术和自动驾驶的关键。在消费电子及家电领域,智能家电、VR与AR等技术和产品引领潮流,涉及自然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而昕诺飞带来最新的LiFi技术,可以实现“在有灯光的地方就能上网”。

(本报记者 黄发红) 

绿色动能竞相迸发

从施工到布展,从产品到服务,本届进博会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绿色办展――进口博览局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绿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准》,涵盖绿色设计、选材、安全施工等14项具体标准。绿色消费――野生蜂蜜、环境声音耳罩、氢燃料电池汽车……穿梭在各个场馆,凡是与天然有机、节能降耗、环境友好有关的产品,采购商都会表现出浓厚兴趣。绿色商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风电公司与ABB公司就未来海上风电业务达成合作意向,带着共同的“绿色”理念,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亲密接触,同谋商机。

(本报记者 郁静娴) 

对接脚步停不下来

进博会让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更紧密地“融”在一起。非洲南部的农产品、欧洲腹地的高端装备、美洲东岸的金融服务……从实物交易占绝对主体到服务买卖、技术合作越来越多,丰富的贸易内容背后,融合在不断扩展加深。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的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在中国的展览会上呈现一个如此高度复杂、互联的模型工厂,因为中国是重要的未来市场。库卡在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园也在加速建设中。在江苏交易团苏州工业园区交易分团副秘书长苏静霞看来,与服务贸易企业的合作升级,将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白之羽) 

展商抢订明年展位

11月6日―8日,进口博览会举行大型供需对接会。3天里,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8家参展商、2462家采购商进行了多轮现场“一对一”洽谈,达成进一步实地考察意向601项、意向及签约成交657项,场面非常火爆!11月9日是进博会首个公众开放日,主办方事前预计最高客流可能超过25万人次。截至早上10点,离会展中心最近的地铁二号线徐泾东站出站达到23375人次。从7月1日启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企业商业展的预报名工作以来,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企业报名,其中大部分为首届进博会参展商。

(本报记者 田 泓) 

服务保障做细做实

首届进博会,服务保障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细”。为了确保“高环保、无污染”的施工要求,场馆从方案设计阶段就避免采用可能有污染的材料或者施工工艺。针对参展商关心的通关手续和贸易便利化问题,上海海关开发了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在各业务现场设置近百个进博会物资专窗,尽可能提升货物通关效能。进博会平台信息共享首次拓展到境外参展商,参展的境外货物运输到岸之前,平台将物资舱单和物资证明函数据先发送给港区,便于港口将货物提前放在易于提取的堆存区域,节约物流和时间成本。

(本报记者 沈文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上一篇:上海金山区漕泾镇:“权力给村民 换来的是信任”
  • 下一篇:关于征集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歌曲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