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11月15日电 题:“广西制造”60年:沪厂南迁“打底子” 从无到有年产值近三万亿
作者林馨 翟李强
1960年,一阵“风”将吴富龙从上海“吹”到广西。此后,他见证了一个“支边小厂”成长为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业务几乎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奇迹。
那是援边建设的“东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工业几近空白。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上海作为全国最先进的工业城市,热情支援广西发展工业,先后有数十家上海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家属搬迁到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地并安家落户,填补了广西工业的许多空白,奠定了广西的工业基础,为广西培养了一批工业管理和技术人才。
吴富龙是主动要求从上海到广西援建的一员。1960年5月17日,吴富龙辗转到达位于柳州市的广西柳工集团(以下简称柳工)。风尘仆仆的吴富龙迈入工厂时愣住了:“当时厂里的条件很艰苦,到处都是比人还高的茅草。”
1965年,以制造构件为主的柳工决定选轮式装载机作为企业方向性产品,但当时厂里95%以上的职工都未见过装载机。为了制造装载机,吴富龙与其他工人在日本样机面前不分日夜地钻研。1966年10月1日,在柳工工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中国第一台装载机研制成功。“那是我一生最难以忘记的时刻。”吴富龙说。
此后,柳工成为中国首个生产重型机械的企业,专门成立研发基地,攻克装载机的核心技术难关。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柳工产品广受海外消费者欢迎。
目前,柳工的178家国际经销商及海外业务布局,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上半年,柳工股份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收入达到8.57亿元(人民币,下同)。“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三桥、以色列阿什杜德港口、中老铁路项目等,都有柳工设备的身影。”柳工国际营销事业部高级副总经理梁永杰说。
始建于1951年的广西玉柴集团的巨变也堪称传奇。玉柴原是一个生产小农具的手工业社,茁壮成长为中国产品型谱最全的内燃机制造企业,其所在的玉林市成为享誉全球的“动力之都”。
广西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蒋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玉柴机器在东盟市场越来越受欢迎,2017年玉柴集团有近3万台内燃机销往东南亚市场。
柳工与玉柴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见证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有了底子,广西制造业“二次创业”成绩斐然:支柱产业铝业,完成从低端的建筑型材铝加工到高端铝精深加工的转变。银海铝业公司的船用板、集装箱料、新能源大客车料等优势产品已出口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并获高度认可;广西钢铁产品从低端到高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并积极推进“造船出海”战略。2017年7月,投资7亿美元、具备年产12万辆整车能力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正式投产。
对于广西制造60年来取得的成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用一组数据来总结:曾经,广西工业无从谈起,现在,广西已经拥有10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工业产业。2017年广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79万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