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场以“引进来”主题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11月15日至21日 ,一场“走出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交活动即将开启,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巴布亚新几内亚APEC峰会并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文莱、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
“一带一路”合作仍是此次出访的一大主题词,相比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起眼”的农业合作让古老的海丝情谊与崭新的丝路精神不断融合,正在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民心相通起着“大作用”。
农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亮点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南太平洋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农业合作等各方面合作不断加速。
然而,西方国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 “一带一路”建设。今年以来,澳大利亚、美国等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在南太地区搞“债务外交”,美日澳设立三边基础设施基金,声称“要限制中国在南太投资”。
实际上,文莱和菲律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巴新地处广阔的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延伸带,也是第一个与我政府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南太国家。
民以食为天,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种文化,吃饭穿衣终归是头等大事,农业合作自然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巴新、文莱和菲律宾都积极将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中国与三个国家在农业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丰富了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形式。虽然国情各不相同,但农业合作直接对接当地“民生工程”,服务“基层百姓”,是回击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最有效最有力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与三个国家“一带一路”合作亮点,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农业“走出去”助力巴新脱贫路
巴新是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能源。作为传统农业国家,巴新800万人口,却有着850多种语言,800多个部落,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国约仅有17%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大多居住在农村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非常低,约65%的人口生活标准在每天3.1美元以下。
巴新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农业发展状况较为落后,土地和资源都严重开发不足。数据显示,农业产值占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7%,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1996年,巴新东高省省长慕名来到福建,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 教授到巴新推广菌草技术,该技术是由林占 教授原创的一项以草代木栽培食用和药用菌的综合性技术,不需要使用和破坏森林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选择。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菌草生产从示范基地扩展到巴新的3省10区,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户的生活,成为中巴农业合作和民心相通的典范。
习近平主席二十年一直亲自关心菌草“走出去”。1998年,中巴政府换文确定将菌草技术列为中国援助巴新的合作项目。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期间,2000年5月福建省和东高地省结为友好省,并签署“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2000年,习近平支持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福建省菌草科学试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菌草实验室。福建省5年内拨出100万元作为该项目资金,派出以林占 教授为组长的农业专家组到巴新开展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林占 教授专家组已先后13次到东高地省指导菌草和旱稻栽培技术,在东高地省建立了南太地区第一个菌草、旱稻生产示范培训基地,培训了143名菌草技术员,2000多人次种植旱稻农户,成功发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项目,并结束了该省没有生产稻谷的历史,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专家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见了中国专家就呼喊:“中国,菌草!”当地人形容林占 是巴新国鸟――象征幸福与吉祥的“极乐鸟”,称菌草为“林草”。时任东高地省省长十分感慨地说:“中国专家能够适应令发达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条件,令人惊叹。从这些专家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巴新前国防部部长卡拉尼激动地为女儿改名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
巴新“菌草”项目受益农民认为,中国是在用自己的经济发展经验来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民众致富,是典型的授人予渔。
时任巴新国会议长纳拉科比认为:“菌草技术使巴新人民受益无穷。如果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二天,但你教会我种菇,就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路。这项技术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巴新总理奥尼尔认识到,过去10几年,巴新经济保持了6%到7%的年均增长率,但主要依靠能源,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经济多元化、农业等绿色产业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有效避免债务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引进来”夯实文莱粮食安全基础
文莱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约为43万,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人均GDP位列全球前十位。文莱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出口和财政收入的90%以上。为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以油气经济为依托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方略,文莱政府推出了“2035宏愿”。
长期以来,文莱的粮食自给率极低,每年需要大米数量不少于3.5万吨,但自产仅1850吨,自给率仅为5.3%。“加快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是“2035宏愿”中的重要一环。在文莱第十个国家发展计划(2012-2017)中,提出要建立现代稻米生产工厂和设施,争取在2035年将文莱的大米自给率提升至60%。
文莱农业部门认识到,亩产量过低是重是文莱食品产量无法自给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文莱的稻田每公顷产量仅为0.7吨,中国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6.35吨左右。为此,文莱政府希通过与农业强国中国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农产品种植水平。为此,广西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了“中文合作研发水稻实验示范项目”,试种的10个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量为6.86吨,该数值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文莱种植水稻的产量。
文莱受限于国土面积小,大规模农业生产先天条件不足,提高当地亩产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自给率,但要达到60%的粮食自给率还需开拓新的途径。在中文两国高层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文莱―广西经济走廊”战略规划出台。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文莱苏丹时提出,中方愿意在文莱关注的经济领域加强与其合作,打造大国和小国之间共赢的典范。
2015年,广西自治区为推动“文莱―广西经济走廊”建设,在农业方面设立了“一港双园三种养”的先期合作建议,加快农业“引进来”步伐,即推动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参与文摩拉港运营,建设南宁文莱农业产业园和玉林文莱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并在文莱进行渔业、生蚝养殖和水稻种植,双方达成了多领域12个项目的合作意向。
2015年9月,在第12届东博会上,《文莱达鲁萨兰国政府、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合作意向书》签署。目前,“中国-文莱农业产业园”已落户南宁,园区规划用地3万亩,以清真食品园、农产品深加工园、科技研发园、农业观光园、生态健康园等为主要建设内容,预计总投资70亿美元。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24.11平方公里,发展清真药品生产项目,与文莱合作生产石斛产品、蚝油、虾片、蜂蜜等健康食品,开发符合清真标准的罗汉果、百香果、黑芝麻等健康饮品。
农业“引来来”创新的“一港双园三种养”模式,为文莱粮食自给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铺就当地人的幸福之路。
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共筑菲律宾社会稳定
菲律宾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人口1.03亿。菲律宾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农业是菲律宾的主要经济命脉。农产品的进出口是菲律宾对外贸易谈判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菲律宾的粮食安全政策,而且也会对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菲律宾农业人口众多,提高落后农村的农业技术水平,解决粮食自给自足水平是菲律宾政府的长期政策。实际上,中菲农业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多年前,中国就曾从菲律宾引种番薯,缓解粮食短缺。现在,在菲律宾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技术“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30多次“走出去”,到菲律宾来指导和研究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种植达到单产每公顷10.8吨的高产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30%以上。用中国技术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已占菲律宾杂交水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使菲律宾农业经济年增长率从2%提高到4%以上。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2%的菲律宾,这项农业合作为维护菲律宾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引进来”菲律宾大量的水果,一直是菲律宾香蕉和菠萝的第一大进口国,是菲律宾果农不可或缺的出口国。菲律宾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水果是香蕉、菠萝、芒果和木瓜,每年出口总额约为3亿美元。其中香蕉出口额总居首位,每年约2.5亿美元,其次是菠萝,每年出口额约4000万美元。但曾经有一段时间,菲律宾政客置菲律宾民生于不顾,不断挑起南海争端,迫使中国暂缓了农业“引进来”的节奏,当时菲律宾政府的倒行逆施导致众多果农利益受损,怨声载道。
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杜特尔特总统达成农业合作共识,促成中菲签署《中菲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17―2019)》,双方商定在能力建设、水产养殖、水稻玉米种植、农渔产品加工和农机合作等领域积极合作。
2017年,中菲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跃居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进口菲热带水果突破百万吨。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菲律宾将进博会作为增加农产品出口的重大机遇,组织了35家展商参加进口博览会,意在加深农业食品等产品的经贸合作,满足多元化的中国消费者市场,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引进来”措施有效促进了菲律宾农村社会稳定,近两年来,菲经济年增长率接近7%,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名列前茅。
当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正在迎头碰撞,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还在激烈交锋,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开放的决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回顾历史,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一带一路”建设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东南亚和南太地区发展注入了新丝路活力。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耕细作,为造福当地民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农业“小合作”必将推动民心“大相通”,让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本文作者系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