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前英国金管局主席:建立可行并负担得起的零碳经济

时间:2018-11-20

建立可行并负担得起的零碳经济

文/阿戴尔・特纳

本文首发于总第877期《中国新闻周刊》

当巴黎气候协议于2015年12月签署时,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承诺将全球变暖程度限制在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不高于2摄氏度的水平,并各自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解释如何在未来十年内控制或减少排放。目前,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远远超过对化石燃料工厂的投资;电池成本下降,电动汽车销量上升;甚至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燃煤发电站也在陆续关停。

但尽管取得了这一进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仍然做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预测: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到2100年时世界会升温达3摄氏度,也是超过100万年来都未曾达到的水平。对人类的命运而言,这可能是灾难性的。

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理想的目标应该是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一旦超过这个水平则后果将变得更为极端。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在2055年左右达到净零水平,而鉴于排放量会不可避免地在目前水平上保持更长时间,所以这一目标还得相应提前。

很显然,除非我们在2060年左右实现能源使用和工业的净零排放,而且发达经济体还要提早一些,否则就将不得不依赖于可能站不住脚的假设,即土地使用变化可以在21世纪末产生大量的负排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气温将在1.5摄氏度以上显著上升。

在短短四十年内实现净零排放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正如能源转型委员会即将发布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好消息是它在技术上无疑是可行的,而且为全球经济带来的成本也可以接受。而且我们已经知晓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

通往低碳经济(以及最终的零二氧化碳净排放)的所有可行途径都需要大力提升电力的作用。最终能源需求中的电力份额必须由当前的约20%增长到本世纪中后期的60%左右,为此全球总发电量必须大幅增加,从目前的约2.5万太瓦时增加到10万太瓦时。

而这些电力必须来自低碳源头。虽然核电以及被碳捕获所抵消的天然气发电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最大的份额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设定的情景中占到70%~80%。但其实世界上有足够的土地支持这种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扩张,只要我们采取快速行动,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投资。

另外三套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氢气、氨气和甲醇必须被用作运输和工业应用中的能量载体以及化学原料。所有这三种产物最终将实现合成生产,并使用清洁电力作为最终能源。其次,生物质可以用来提供低碳航空燃料或用作塑料生产原料。但同时需要谨慎管理其总使用规模,以避免对生态系统和粮食供应产生有害影响。第三,在水泥生产等关键工业生产流程中碳捕获至少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目前在这些行业还未能开发出可行的脱碳替代路径。

同时建立零碳经济当然需要在电力生产和输电、新工厂和更高效的设备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为达到1.5摄氏度的目标就必须在2015~2050年间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追加投资达9000亿美元。这可能看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假设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那么当前累计近100万亿美元的全球GDP到2050年将达26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世界只需要在未来40年内投入不到0.6%的收入就可以避免对人类福祉的灾难性伤害。

仅中国每年的投资额就超过5万亿美元,只不过其中绝大部分都被投放到房地产相关建设上,但很多城市最终将出现人口下降。通过重新定向投资,中国可以在不牺牲消费的情况下建立零碳经济。对整个世界而言,实现净零排放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微不足道。

虽然零碳经济显然在技术上可行且经济上负担得起,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和前瞻性的商业战略就无法实现。政府必须提供碳定价和产品监管并支持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能源生产和主要能源使用部门的企业必须制定战略,重点关注如何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排放以及如何立刻开始转型。

如果未来10年仅有渐进式的进步,那么我们的后代们将会在有生之年走上3摄氏度升温的灾难性道路。

(本文作者曾任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现为新经济思维研究中心主席及能源过渡委员会主席)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4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上一篇: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央行最新数据: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5.3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