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青年科学家周斌:科研像场马拉松

时间:2018-11-24

青年科学家周斌:科研像场马拉松

周斌在实验室 汤彦俊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 题:青年科学家周斌:科研像场马拉松

作者 郑莹莹

40岁的周斌酷爱跑步,每星期跑三四次,每次跑10公里。在他看来,科研同样像场马拉松,要拼脑力和体力。

周斌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

自打他出生的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一直在“跑步”。

“生于1978年,遇上改革开放这个很好的年份,生活在祖国经济腾飞的这40年,非常幸运。”周斌说。

周斌出生于浙江宁波。回忆小时候,他说那时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好,伴随国家逐渐富强,慢慢感觉到了生活在不断变好。

因身体不好,鼻炎迟迟难以治愈,周斌小时候的理想职业其实是医生。2002年,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他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学习过程中,周斌渐渐认识到,治疗疾病,一定要了解疾病最根本的机理,所以基础科研非常重要。

2006年,提前1年博士毕业的他,选择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进一步学习。2009年,他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和助理研究员。“海外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发了几篇文章,而是拓宽了科研视野”,周斌说。

2010年,周斌回国。相比他出国前,中国的科研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周斌回忆,2000年初时,中国跟国外的科研实力相差还很大,那时候在中国在《科学》《自然》上发表文章非常少见,一年大概也就十来篇。

他还记得,2005年,中国科学家在《细胞》上发了三、四篇文章,那时有文章标题称“四分之一世纪的等待”,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就是《细胞》四分之一世纪没发过,可以想象那时候发一篇有多么罕见。”他说。

而现在,几乎是每个星期或者每两个星期,这些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就会有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文章出来,在网上刷屏,中国的科研实力跟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与周斌这代人国内读书、海外留学、归国当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不同,伴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科研领域崭露头角,乃至与国外并跑、领跑,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在中国国内深造,其中便包括周斌自己的学生。

周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汤彦俊 摄

周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汤彦俊 摄

周斌说,与10年、20年前不同,而今在某些领域,中国科研实力也不容小觑,在中国国内也能做出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土培养的学生也能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

搭上了中国科技大发展的这班“时代顺风车”,这些年,周斌致力于“细胞命运”领域的研究探索。

他运用谱系示踪新技术,探索体内特定类型细胞的起源及命运,揭示细胞在发育、疾病和组织再生中的转分化现象及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Nat Med(《自然医学》)、Nat Genet(《自然遗传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其中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入选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是出名高产的科学家,每年有多篇研究论文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他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专心其中,一以贯之,无怨无悔。”

在周斌看来,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你活在这种热爱中,内心自会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他也是这么鼓励学生的:科研也是需要机遇的,实验失败的很多,有时候要相信,暂时做不出来,可能是条件不足,或许因策略不对,但坚定地做下去,尝试更多,不轻易放弃,努力坚持,就像跑步一样,最后总会有所收获。(完)

  • 上一篇:内蒙古举办纪念额济纳人民支持国防航天事业60周年图片展
  • 下一篇:安徽一市纪委原副书记涉嫌受贿4800余万元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