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引发争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迅速发酵 专家:已触及科学和伦理底线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董子畅)近期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26日晚告诉中新社记者,得知消息时,业内专家都非常震惊,这已经触及到科学和伦理的底线。
据媒体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据贺建奎介绍,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因简单、高效备受瞩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但与之相伴而生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针对人类基因编辑几乎被视为“禁区”。
张林琦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可预见的会使基因编辑领域研究受到影响。
据悉,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该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非常重要。”张林琦说,CCR5基因不是为艾滋病病毒存在的,把它敲除会对个体以及后代产生永久的影响。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
北京大学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黄昱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这件事情上,伦理原则会考虑的问题大致包括三方面:其一,艾滋病病毒的垂直传播阻断是否有其他已验证的安全方案,如果有就不可以用高风险的选择;其二,CCR5基因纯合缺失是否有其他疾病风险。如果不 确,也不能做;其三,基因编辑本身也有不可预测的风险。
目前,涉事医院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表示,这一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并不在该院进行,婴儿也不出生在该院。
南方科技大学也发布声明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也于26日深夜发表声明表示未资助该项目。
由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牵头进行的科学家联合声明正不断增加“联名名单”,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6日晚间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称,“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深圳市卫计委26日晚间回应称,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相关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