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陈溯)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北方一线城市,北京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为节约水资源、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水生态,北京市正多措并举致力于打造节水型城市。近期,北京市下辖各区陆续通过了节水型区验收。
2014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水生态承载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提高全市节水水平迫在眉睫。为此,北京市2016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节水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健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社会节水意识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更加严格,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城市的建设需要设定最严格节水目标。根据《意见》,到2020年,全市年度新水用量控制在31亿立方米以内;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到1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计划用水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如今,距离2020年还有两年时间,北京市下辖各区如房山区、朝阳区、通州区等已经陆续完成了节水型区验收,实现既定的节水目标。
以房山区为例,该区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出发,通过制定并执行《房山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逐级分解至各乡镇、街道,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并不断完善节水管理体制:通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实行水影响评价制度等多种措施,使区域用水总量和行业用水效率得到严格控制。
朝阳区严格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通过加强节水基础管理、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扩大再生水利用、节水器具普及以及加强节水宣传等措施,提升区域节水能力。
此外,各区还着重加强重点行业节水。比如,关停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严禁发展高耗水产业,减少工业用水;加强重点企业取用水管理;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用水发展;打造海绵城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镇道路建设等,建设雨洪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不断提升非常规水源利用能力。
近几年,各区用水总量均得到控制,用水效率有所提升。2011年~2017年,房山区年用水总量在2.77~2.88亿立方米之间,万元(人民币,下同)GDP用水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17年,房山区总用水量为27724万立方米,地区生产总值为679.5亿元,万元GDP用水量为41立方米,比2011年的69立方米降低了41%。朝阳区于2017年全面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11项考核全部达标,2017年,全区用水总量52613.3万立方米,其中新水用量30977.3万立方米,再生水用量21636.0万立方米,新水用量连续三年下降,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长;2017年万元GDP新水用量为5.5立方米,2016年万元GDP新水用量6.1立方米,万元GDP新水用量年下降率7.6%,并连续五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虽然各区已通过节水型区验收,但节水之路任重道远,北京到2020年建成节水型城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对各区的考核也在持续进行。《意见》提出,到2020年,各区政府要按照节水型区创建考核评定办法和有关评定标准,全面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市水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节水型区创建验收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估、三年一复验,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见到实效。
对于下一步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设想,朝阳区水务局表示,将总结节水型区创建过程中存在问题,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城乡集中供水管网配建及改造,更新改造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老旧供水管网,确保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加大特殊行业用水管理,严格落实特殊行业水价征收,依法查处特殊行业违法取用水行为;加强节水型企业创建,结合企业用水实际,按照分规模、分批次创建原则,优先创建用水大户,逐步提升节水型企业覆盖率;提升园林绿地节水效率,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节水宣传,加大国民水情教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