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4日电 (王姝)中国360度透视系列讲座“中国特殊教育40年”4日在香港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特殊教育杂志主编陈云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特殊教育为每一位残疾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永不放弃且“零拒绝”任何一个发展障碍儿童。
资料图:广西柳江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手工课。朱柳融 摄陈云英介绍,现在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来已经有了鲜明的变化。从早期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学校的教育,如盲童学校、聋童学校,发展到现在有约52%的残疾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的课堂随班就读。与之产生对比的同样还有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逐步实现9年基础义务教育发展到12年义务教育,形成了特殊教育全覆盖的时代。
“中国的特殊教育是从无到有,再到完善,之后的发展则是提升教育质量,将完善做到完美”,陈云英说。她认为,过去社会对“残疾”的认知是生理方面的挑战,但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则是社会是否能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完善的服务,使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潜能得到拓展和开发。
她指出,有部分残疾儿童存在着终身伴随的障碍,即使存在这样的情况,特殊教育也不会放弃给残疾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我们是永不放弃的, 且‘零拒绝’任何一个发展障碍儿童,法律给予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
面对新时代下各地特殊教育存在着条件不均衡的情况,陈云英认为,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因素存在认识不足和经费不足两方面。由于知识不足导致部分人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继而产生消极态度。而特殊教育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一旦欠发达地区得不到经费的保障,当地的残疾儿童将无法接受到教育。
“‘贫困’与‘残疾’是一对孪生兄弟,特殊教育普及的过程也是扫除贫困的过程,帮助每一个残疾儿童不成为贫困人口”,陈云英说。她指出,只有让每一个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才能避免他们长大后成为贫困人口。
为解决特殊教育发展面对的问题,陈云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儿童登记制度”,在儿童出生后尽早登记,方便找到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为儿童的成长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希望制定《特殊教育法》,依法督促基层政府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监督及问责。
陈云英呼吁,欢迎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帮助残疾儿童志愿者队伍中来,希望志愿者能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希望媒体用积极的形象传播残疾儿童形象,弘扬善良风气,构建与残疾儿童友好相处的社会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