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腾退空间,建村史陈列室、艺术馆。北京市农村地区――
明清时期以制作瓦片闻名的北京市丰台区小瓦窑村,建起了以瓦文化为主题的瓦林苑公园、瓦窑民俗馆。图为瓦林苑公园一隅。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核心阅读
面对自身情况,北京利用专项整治后退出来的空间,补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短板。村史陈列室、文体活动中心、公益艺术馆等空间的转型变身,既解决了一些顽疾,也让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本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广大农村群众想开展文体活动却没有足够的场地,想参加文体活动却没有好的场所,类似的矛盾在城市郊区农村更加突显。
北京市明确,腾退空间在优先用于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要用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北京市农村地区利用腾退空间,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以乡镇或中心村为重点,打造区域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实现乡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小门脸”转型村史馆,保存乡愁记忆
新年伊始,北京西二环和南二环路的交汇处附近,48间门脸房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菜户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就藏身这片门脸房的北端,预计今年“五一”之前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了。
相传,菜户营村因有菜户聚集而得名,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蔬菜为生,明朝时是御膳房嘉蔬属所在地。
菜户营村毫不意外地经历了城市化大潮的洗礼,从近郊蔬果之地变身都市中心地带,现代化建筑取代了低矮村落,即便村里的老人,也因为变化太快渐渐模糊了对乡村的记忆,更别说年轻一代了。
如何保存这片土地的乡愁和记忆?“不仅人上了楼,精神也要上层楼。”菜户营村党总支书记胡锦华说,“村里准备将乡愁‘装’进乡情村史陈列室,通过视频、生活场景再现、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系统地展示全村的发展历程和人文精神。”
点子虽好,落实却很难。菜户营村全村1050人,一半人已经拆迁上楼,另一半还在周转之中。因为第一期回迁房建设比较早,各种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村民的文化空间严重不足。“小区里连块绿地都没有,想跳个广场舞也找不到地方。”住在金兴苑回迁小区的毕振红大妈“吐槽”。
菜户营村村委会南侧、东侧外墙一溜48间门脸房,有近千平方米,这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因为历史原因,再加上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这些门脸房多年来一直对外出租,有搞汽修的、开小饭店的……吸引了大量出租车“趴活儿”,“垃圾到处都是,为了维护环境秩序,村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胡锦华说。
2017年,菜户营村对这片门脸房启动了“开墙打洞”专项整治,治理后空间怎样利用成为一件大事。村里决定将这些空间用于服务村民,除建便民服务大厅外,还要建村史馆、图书馆、活动室……
今后来到菜户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熟悉的生活场景,还有村民自发捐献的粮票、油票、老房契等老物件。
像菜户营村一样,在北京各个乡镇村落,一座座乡情村史陈列室拔地而起。2013年以来,北京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290个,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未来3年,全市还将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231个。一座座乡情村史陈列室不断拓展和延伸功能,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也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工业大院变身文体空间,满足村民需求
白墙黛瓦、淡墨轻岚……大兴区瀛海镇的党群活动中心最近正式启用,居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走进党群活动中心,崭新的场馆让瀛海镇的居民欣喜不已。文史馆、文体馆、会议厅是三大主要场馆,文史馆展示瀛海风貌,文体馆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形体训练室等。
很难想象,两年前,党群活动中心周边还是怡乐村村级工业大院,被小木器厂、小服装厂、公寓房等业态围绕,人员复杂、安全隐患多、环境脏乱差。当时,像怡乐村这样的村级工业大院,瀛海镇共有7个,近500家小散乱污企业,占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500多亩。
占地规模虽如此之大,但产出的经济效益低,还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百姓怨声载道。2016年10月,瀛海镇紧抓大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机遇,启动7个村级工业大院的拆除腾退工作。村级工业大院的拆除,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接合部的“顽疾”。
瀛海党群活动中心就是工业大院除旧布新后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变化,居民都看在眼里。“现在,道路四通八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越来越丰富,瀛海四季见绿、三季有花、舒适宜居。”瀛海镇居民姜瑞启话语中满是幸福。
大兴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底,大兴区154个工业大院历史性基本清零。下一步,大兴区将充分借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市试点的优势,继续加大拆除腾退力度,扩大成果。对于拆后的土地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控方案,留出可供未来发展的白地,为群众多建公园和休闲场所。
地下出租空间改成艺术馆,提升文化氛围
村里开起了艺术馆,这在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可算得上一件新鲜事。
这家俄罗斯乌拉尔(北京)的艺术展览馆地处太平桥路华源二里,刚出电梯,映入眼帘的就是“卢沟桥乡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步入大厅,由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等名流创作的近400件油画、雕塑作品令人大饱眼福。
艺术馆馆长张双双介绍,目前展出的俄罗斯油画作品跨越了近70年的时间,观众们能看到俄罗斯的美丽自然风光,感受到其民族性格的真挚与热诚,沉思其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这个如今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曾是一处人口聚集的出租地下空间,太平桥村在整治疏解过程中创新思路,将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出租给企业用于开办艺术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并定期举办俄罗斯油画展、公益展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曾经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突出、人口群居的地下空间注入“文化+”基因,在完成疏解的同时提升了文化氛围。
不久前,卢沟桥乡第三届少儿书画展就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自由创作、大胆想象,勾勒出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以疏解谋发展,以疏解促提升。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产业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更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卢沟桥乡党委书记李春生说,文化惠民,设施先行。今后将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每一步。
贺 勇
贺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