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新春走基层】绿皮车上的大厨童江龄和他的第9个列车元宵节

时间:2019-02-19

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 张凯航)当北京西开往山城重庆的Z3次列车驶入站台时,该趟列车的厨师长童江龄早已将备好的十几箱食材摞在一旁,静静等待。赶上元宵节,在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旅程中,童江龄要用这些食材烹调菜肴,填饱归乡人的胃。

晚5点45分,列车启动。记者来到餐车车厢,掀开藏白色的布帘,一个6平米左右的列车厨房出现在眼前。水槽在左边,电磁炉在右边,冰箱在灶台下……这些设备把厨房挤得满满当当,过道仅可一人通过。与旅客忙着上车找座位安顿下来不一样,此时的童江龄和其它三位“大厨”一起,在餐车的厨房里忙着洗菜切肉,为了让旅客过好这个元宵节,他们把一包包汤圆拆封下锅,忙得热火朝天。

“山楂味、巧克力味、芝麻五仁……今晚餐车内准备了20斤不同口味的汤圆,满足旅客的多样饮食要求。”童江龄工作10余年,今年是他第9次在车上为旅客煮汤圆了。说话间,餐车长王立才巡视车厢回到餐车,说1号车厢里有一对小兄弟单独乘车回重庆上学,要注意照看,童江龄听了立马说送两碗汤圆给孩子吃,并说:“大过年的,不要让人家孩子孤单了。”

今年56岁的童江龄是地道的北京人,操着一口京腔,办事干脆利索,“餐车上的厨师必须要手脚麻利,旅客可以在餐厅里久等一些,但是在餐车吃饭的都是急茬儿的。”他常说,做菜如做人,最要紧是把握好火候,恰到好处。

北京西到重庆北的Z3次列车的厨师长童江龄。(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做饭间隙,童江龄不停地来回查看,炊事员们的菜洗得干不干净?土豆丝切得怎么样?1983年,童江龄从部队转业后便上了火车,从洗菜洗碗做起,再到墩子(切菜)、站灶(炒菜),再到现在成为掌管厨房的厨师。童江龄已经在火车的厨房里度过了“摇摇摆摆”十余年的光景。

列车是一个流动的家,列车员和旅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众口难调,要做出让旅客、乘务员满意的饭菜很难。但是童江龄很用心。列车餐料单一,无非是鸡鸭鱼肉,吃多了谁都会腻,何况各人口味不一。但童江龄做菜却绝不重样,每餐二荤二素,变着花样换口味,蒸、炒、红烧、焖等,菜一样,但做法不一样,恰好做到了“粗料细作,细料精作。”

Z3次列车上,厨师长童江龄和其他炊事员正在为旅客准备饭菜。(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列车不停往前跑,车厢在晃动,记者有时站都站不稳。而童江龄和他的同事们一年2/3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我们灶台前都有个横杆,一旦车子晃动,我们马上会抓这个横杆。”在列车上的厨师和一般的餐厅厨师有所不同,车上车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晃”,火车在运行当中颠簸不断,“最重要的是腿要分开,站成外八字,扎好马步,随着车厢晃动的方向,这样才能稳当。”童江龄开玩笑地说,打着醉拳照样把菜做好。

厨房的地面淋过水之后会变得湿滑。有时刚把油倒进锅里,列车会猛然间“哐当”一下,但童江龄却好像不会受到影响,照例试着油温,判断菜下锅最适合的时机。“在车上待久了就习惯了,掌握车子晃动的规律就好了。”

“车子晃动会不会烫伤手?”

当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童江龄憨憨一笑,“太正常了,太多了,习惯了。”他下意识伸出双手,手上的刀疤清晰可见,前几天掌心上被烫的伤口还未痊愈。

童江龄手上的疤痕。(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仅有两趟火车往返于北京和重庆之间,川东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务工人员进京打工和返乡,都只能选择乘坐这两趟列车,童江龄当时值乘的直快列车便是其中之一。

“您看现在车上过元宵节,又能看晚会,人情味十足,元宵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在过去哪敢想啊。”童江龄回忆说,受粮食供应和生活水平的影响,那时在车上过元宵节还没有吃元宵汤圆的传统,即使能吃得上饺子,也是以猪肉白菜为主,但“馅里的肉却少得可怜”。可他也觉得,中国人吃饺子、或者元宵汤圆是为了表达对团聚的美好寄托,是什么馅已不再重要。

而在现在看来有怀旧色彩的绿皮火车上,童江龄也没少吃苦。“冬天胸前一团火,四周全是风。夏天如同蒸一次桑拿,浑身湿漉漉。”那时,餐车的炉灶烧煤,炊事员不但要做饭做菜,还要给炉灶添煤。每当快到饭点的时候,厨房后台经常是蒸汽弥漫,做饭如同上战场打仗一般。“那时的车厢内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就只能靠车顶的小风扇。”童江龄说道。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铁路部门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绿皮车”逐渐被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彼时,列车上春节饺子馅肉多了,还添了几种蔬菜。而遇上元宵节,车上的旅客也吃上了种类多样的元宵汤圆。

如今,火车厨房经历了从煤到电的转变,还配备了电磁炉、冰箱、抽油烟机等电器。此时的饺子馅也有了新变化,除了猪肉白菜,又推出了香菇虾仁馅和三鲜馅。而元宵汤圆的制作方法、馅料选择、烹饪习惯也有了不少变化。童江龄告诉记者:“现在什么都能吃得起,人们反而更加重视养生和健康,我们的饺子馅、元宵馅也要‘与时俱进’。”

Z3次列车上,厨师长童江龄正在为旅客准备饭菜。(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在列车餐车工作十多年,童江龄帮助过许许多多有困难的旅客,尤其是有特殊饮食要求的旅客,比如老人要求食物要烂一点,做“软食”,孩子要求不要放调味品等。“小家不圆,大家团圆。”童江龄说,既然干这一行,就应该去承担和付出这份责任。在车上,他是当家大厨,要为旅客和列车这个大家庭的饮食操心。而在家里,他也是“暖男老公”,从不舍得让妻子下厨做饭,“长时间出车在外,很少在家过春节,有时间能够为家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也算是弥补我对他们的亏欠吧。”

眼下,随着中国高铁、动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列车上寻觅不到餐车的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专门配餐工厂里做好的冷链饭菜,只要在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餐车厨师,成了或将消失的一个行业。对于未来,童江龄坦言,心里确实有些担心,但更多的是欣慰。“春运味道”在变,恰恰也见证中国铁路的飞跃发展,人们的旅途注定会变得更加温暖舒适。

  • 上一篇:应急管理部:消防员招录对象可于3月6日10时后查询资格审查情况
  • 下一篇:应急管理部:转制后消防员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