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群众寄语:盼望村里有更多人气

时间:2019-02-28

群众寄语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周半村村民刘万仓――

盼望村里有更多人气

从后视镜看去,山路总在转弯处消失。没有尘土飞扬,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初次上山的人,也许会心生担忧,但对于走了无数次的刘万仓,他镇定自若似有万千感慨。

刘万仓,这个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庄稼汉,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周半村人。“我们是山上人。”刘万仓嘿嘿一笑,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山上缺水,全是旱地,靠天吃饭。“而且交通极其不便。早年间,这是条土路,也是上山唯一的马路。车在前头走过,后头的土雾大,能让人都看不见!雨天就成了烂泥,别说是车,人都下不了山。如果收苹果的时节赶上连天雨,就是烂到地里,也没法子。”

刘万仓说,“虽说咱是个农民,但还真要操心国家大事。为啥?能知道好政策啊,那可都是真实惠。如今你看,硬化路通了,干净还不颠簸,雨再大,照样能走车。”

“你比方说,我的两个孙子,都快上学了”,刘万仓说,不交学杂费,还有营养早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山窝窝里的村子,放在过去,我做梦都梦不见这等美事。”刘万仓又对儿子说,“儿子能出去开饭馆,往上论,那就是改革开放了,农民进城了。此外,社会发展了,经济变好了,老百姓下得起馆子了。要不是国运盛、大势好,开小轿车,就别想了。”

邻村的喇叭里,秦腔吼得正美。刘万仓忍不住,也哼了起来。“我就想啊,两会上如果能提议提议,把山地的灌溉建设建设,那就好了。”刘万仓说,“现在国家在搞乡村振兴,我就盼望村里有更多人气,农村能一天天热闹起来。”

(本报记者 王锦涛整理)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大学科技园创业者杨治国――

做强企业的信心更足了

2009年,杨治国从德国留学归国,依托武汉大学的技术支撑,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立武汉珞珈德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身地理信息产业。

回顾十年创业历程,杨治国深有感触:“刚开始也没什么经验,幸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除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实实在在的产业扶持政策,还支持我们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现在我们有13家子公司,营销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综合实力跻身国内行业百强。”

伴随公司的成长,杨治国本人也先后成为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武汉市首批“城市合伙人”。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杨治国对此感触颇深:“通过深入改革,明显感受到政府职能转变了,服务更透明高效,还大大缩短了企业办事时间。”

珞珈德毅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武汉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杨治国表示:“在武汉大学科技园,我们只需干好创业的事,工商、财税等方面园区都有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园区还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帮助企业组团打市场,实现抱团取暖,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我们在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里专注发展,免去了后顾之忧。”

杨治国对企业2019年的发展充满信心。“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杨治国信心更足:“中央及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创新发展的决心,也让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劲头更足了。”

(本报记者 魏哲哲整理)

毛乌素治沙人张立强――

期待治沙也致富

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现在从对比照片看,约80%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我们这儿曾有一句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如今,很多90后、00后的孩子都不知道这顺口溜了,因为都变了!”治沙人张立强说。

张立强1978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风起时飞沙走石。尤其是春天,强劲的西北风将沙子吹向了村子,埋没了农作物,“一起风,天都黑了”。

为了帮助村民摆脱沙石的困扰,1983年,他的父亲张加旺带着一家人开始在毛乌素沙漠里植树治沙,1998年,张立强在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于植树治沙的事业中。

“现在的沙漠发生了巨大改变”,张立强说,“从过去的没有草到现在的一片树林,我每次到沙漠感受都不一样,每年一个新变化。”

看到治沙成效,张立强无比自豪和喜悦,每天早上去树林里干活他觉得“非常享受”。过去沙漠里没有什么小动物,现在已有20多种鸟和许多种其他小动物选择在沙漠中栖息。

在多年的实践中,张立强读懂了沙漠的脾气,逐渐找到了适合在沙漠中生存,同时还具有经济效益的树木。2014年,张立强把榛子引进沙漠,三年后榛子已经挂果,产量还挺乐观。对于未来,张立强盘算着,在沙漠里植树实行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

目前,国家的政策鼓励生态自然更新,减少人工干预。时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张立强希望国家与林业相关的科研机构能够对相关课题做一些研究,探讨生态恢复和百姓致富如何更好同步实现。

(本报记者 张丹华整理)

  • 上一篇:两会青年期待调查:受访者对住房问题满意度最低
  • 下一篇:求真务实 在大地上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