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张磊 周益帆)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8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对话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畅谈香港的新发展新机遇。2018年,两大基建工程――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投入使用;新年伊始,顶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今天的对话,正围绕着这项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展开。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从现有优势来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七千万人口,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让香港可以用专业的服务、在一国两制下的优势,把我们的产业做大做强,这也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2018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这两大基建工程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广深港高铁的香港段,短短26公里,已经把香港纳入了我国29000公里的高铁网络,从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可以直达内地的44个城市。现在每天有差不多7万人次使用港珠澳大桥。
“这两个基建的开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就是做粤港大湾区基建的联系很重要。”林郑月娥说。
一直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空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过去四十年间,香港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林郑月娥希望香港能更多的从“联系人”转变为“参与者”。
林郑月娥说,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形容香港的功能是一个“联系人”的角色:把外来的投资引进内地,也协助内地的企业走向国际。未来,“联系人”这个角色还是重要的,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带来发展的空间,需要香港的直接参与。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那么我们不能单是联系内地的科研跟海外的科研对接,我们必须要发挥香港自身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有四所大学在全球排名前一百,无论是科研人才还是资金支持,香港都有优势。
此外,她介绍说,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上市的平台。比如在去年4月底,香港推出了一些新的企业上市的安排,允许一些“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企业,或者是一些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对于特区政府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工作。
林郑月娥指出,香港过去的研发大多是比较学术向的,在大规模转化方面,做的不是很多。那么,特区政府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有哪些工作可以做?林郑月娥说:“2017年我上任没多久,就提出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我非常感谢中央对我们科创工作的支持。两个很重要的中央科研机构,一个是科技部,另外一个是中科院,两个机构的一把手去年都到香港访问,也跟我们签署了合作的安排。”
林郑月娥认为,推进三地科技研发、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等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型产业链条,是必然趋势。“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有分校,香港科技大学也打算在广州南沙设一个分校;在大湾区里边,比如深圳、东莞、佛山都有很好的、先进的制造能力,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也很多,这也是可以跟香港的研发结合起来的。”她说。
林郑月娥表示,下一步,特区政府也将从基建、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作出努力,让三地的优势最大化,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