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云南回族小镇纳古镇:从历史走向未来

时间:2019-03-16

中新社昆明3月16日电 题:云南回族小镇纳古镇:从历史走向未来

作者 保旭 王旌亚

3月,还没经历寒冬的高原云南早已春暖花开,在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杞麓湖上,还有些许越冬的红嘴鸥嬉戏玩耍。马恒襄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参观纳古镇的展览馆,自打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他始终没清闲过,一直致力于当地文化的整理和推广。

记者寻着阵阵《古兰经》的朗诵声,来到了这座位于杞麓湖畔的回族小镇。

纳古镇隶属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婚丧嫁娶,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小镇的展览馆坐落在当地一所中心小学里,面积不大,如果不是马恒襄的引荐,不会有太多人注意。然而,在马恒襄对陈列出的物品一件一件的讲解中,却显露出这个小镇的“国际范儿”。

一进入展览馆,见到的便是元朝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生平介绍。公元1219年,生于中亚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王族世家的赛典赤・赡思丁随元祖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其后代几经迁徙,最后定居狮子山脚下,发展至今。马恒襄告诉记者,生活在纳古镇的纳姓居民都很自豪,因为他们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打趣地说:“这正是我们小镇国际范儿的起源”。

纳古镇贤达辈出,中国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奖者纳忠、《一千零一夜》译者纳训都是纳古人。纳忠、纳训均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留学埃及的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积极作用。时至今日,纳古镇不少青年人依然选择留学海外,为伊斯兰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一本泛黄、略显破旧的《古兰经》被马恒襄看作是镇馆之宝。展览馆的筹办人纳立凡说,这本经书已经上百年,出处无处可查,经书在1959年被用汉语做了注释。

展览馆的一侧,陈列着不少马具、马铜铃、脚蹬等物件。马恒襄介绍,回民向来重视商业发展。通海县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纳古镇近代曾通过马帮开展对外经商贸易,因此形成了悠久的马帮文化、经商文化。“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马帮开展贸易时的遗留物品,是纳古人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也因此,纳古人早期“下南洋”乃至到中亚国家经商蔚然成风,目前纳古镇已成为云南的侨乡之一。

另一侧,一把把精致的手工艺刀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们有的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则刻着当下最流行的花纹。纳古镇镇长纳鸿翔介绍,“纳古人700多年来以‘铁’为生,兵器、盔甲、战马装备配件等冷兵器时期的战需物资生产加工延续了600多年。”

改革开放后,当地户办、联办及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纳古镇蓬勃发展,扎实的手工业基础成为了纳古人创办企业的优势。纳鸿翔说:“现在,镇上90%以上的企业都是钢铁生意。钢铝门窗制作、五金加工对于纳古人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不少本地企业已经把生意发展到缅甸、柬埔寨等海外国家。”

纳古镇不仅钢铁产品远销海外,本地品牌“纳速拉丁”清真食品也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拓展海外市场。

纳古镇党委书记白群山表示,随着当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纳古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以“回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计划”为切入口发展旅游业,还将发挥回族文化优势,开展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走在纳古镇街道上,中文、阿拉伯文、英文标志的路牌随处可见……从历史走向未来,对纳古镇居民来说,“国际范儿”一词绝不仅是口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完)

  •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调派专家赴山西乡宁山体滑坡事发地支持救援
  • 下一篇:山西小城里走出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