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为基层减负,须抓常抓细抓长
作者:王石川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无论是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还是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都切中肯綮,直击现实,“减”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坎上。以文山会海为例,有基层干部感慨:“单位只有3个领导,有时参加各类会议都忙不过来,工作只能晚上和周末开展”。这样一来,百害无一利,要么耽误正事――“去会场多了,到现场就少了;‘稿来稿去’式的材料多了,深入群众调研就少了”,要么基层没时间干实事,便弄虚作假堆材料、编数据、造“盆景”。
从这个角度看,“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多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都让人击节叫好。至于“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不得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同样接地气,抓住了基层干部啧有烦言的焦点,让人期待。
不难想象,为基层减负,不仅受欢迎,也会有效果。但是,必须警惕三分钟热度。“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揆诸现实,形式主义确实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这是好事,但把好事办好,得有善作善成、久久为功的施政思维。
其实,为基层一向是中央决策的出发点,一个例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对此,真正落实的有多少?落实到位的又有多少?
再比如,去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其背景是,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抓好落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不能说各地各部门没有落实,但现实是,一些地方并未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为基层减负,不能玩虚的,也不能停留于抓一抓就完事。无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都背弃了制度要求,势必让为基层减负流于空谈。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但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一张蓝图抓到底。谈及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的论断: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很显然,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也需如此,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你手中有了鲜蜜。”为基层减负,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归根结底是抓出来的,正如通知所要求的,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党委办公厅(室)负责协调推进落实,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一言以蔽之,措施实,落实实,效果才能实。(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