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泰安4月4日消息(记者 石昊鑫)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面塑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果食”。
宁阳面塑第六代传承人许兴涛 (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许兴涛,非遗项目宁阳面塑第六代传承人。自幼随祖父学习面塑制作技艺,擅长塑造关公、寿星、四大天王、门神等传统吉祥人物。作为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许兴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他开发了“面塑”课程,通过十多年的不断研究与探索,许兴涛所开发的面塑课程已经成为宁阳县教育界的一大亮点。
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据许兴涛介绍,早期宁阳当地有做花贡的习俗,鱼、猪等都用面粉来做。其颜色就是用几种色彩加入面团中调和而成。
在面塑的发展过程中,保存问题曾经困扰了好几代人。再早之前的传统手艺人会在面团里加入蜂蜜,以期实现更长的保存时间,但效果不是很好,一般一年左右的时间,面塑作品就会开裂坏掉。许兴涛用了一千多公斤面粉反复试验,开创了自己的独门配方,其作品完成后不霉不裂,类似塑料。同时许兴涛将铜丝作为骨架,加入到了面塑的创作工艺中,相较于纯用面捏的传统面塑技艺,其作品保存的时间更长。
面塑讲究“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每个传统手工艺人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工具,许兴涛这套工具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创作习惯亲自制作而成的。
在采访中许兴涛谈到,“目前,客观来讲,面塑属于小众艺术,在很多人眼里面塑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在群众的认知中还有很大的差距。”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许兴涛把面塑带进课堂,就是想把这项非遗项目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目前已经有一千多人通过许兴涛的面塑课程接触到了面塑。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许兴涛已经编写了三本面塑教材。把学院和民俗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让面塑更好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许兴涛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