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邯郸6月2日消息(记者杜震王志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一批青年教师来到河北省曲周县,和当地群众一道与盐碱地抗争,让“盐碱地”变身“米粮川”。如今,一批又一批中国农大师生,不忘初心,扎根曲周,秉承“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开拓创新,服务“三农”,将责任扛在肩上、使命刻在心里。
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央广见习记者张说地摄)
望着眼前的滚滚麦浪,很难想象,四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80多岁的曲周县王庄村原支部书记王怀义回忆,盐碱地曾经是全村的“噩梦”,当地村民只能靠在盐碱地采制粗盐谋生。王怀义说:“整个王庄是4000亩地,真正能长苗的才1500亩,其他的都是盐碱地,遇到干旱或者大雨,王庄就是寸草不生。”
曲周的命运,在1973年发生转折。当年,周恩来总理作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指示。从此,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一头扎进燕赵大地、与天抗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是第一批到达曲周的农大老师之一。石元春的专业是土壤学,在各地见过各种各样的盐碱地,然而,第一次到曲周时,他还是吃了一惊,“看着就叫人眼前觉得很暗淡,大片的盐碱地白花花的,挖的沟沟叉叉的。”
大学的专家们来了,可当地村民并不兴奋。在他们看来,这些“教书先生”不过是来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曲周县张庄村原支部书记赵文说:“教书的先生来治碱了,你说谁能相信呢?(当时)邯郸专署前面这么多人专门来张庄改碱治碱都没有弄成,不但没有改造好,越改造越坏。”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简介(央广见习记者张说地摄)
石元春等人心里憋着一股劲,“责任”二字在心头萦绕。为了科学治理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情况最严重的张庄村建立治碱实验站。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农大的老师们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季风气候带区域水盐运动规律和“工程生态设计方法”,建立了盐渍化障碍因素综合治理工程配套体系。与此同时,当地人对农大老师们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赵文回忆说:“(他们)早起吃一点饭带着干粮,那时候还没有暖壶,连水都没得喝,中午在地里啃三合面窝窝头,啃完以后下午继续干,天黑以后才走。嘴上起泡,手上起泡,身上起泡,百姓叫他们‘三泡’老师。”
就是这些“三泡”老师,凭借科学的方法,完成了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任务。1979年,农大的第一代试验区粮食亩产高达300多公斤,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近7成。1993年,中国农业大学创造的这套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体系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治理盐碱地的任务完成,但农大的老师们选择继续坚守。曲周实验站,成为了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根据地。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思索:农业高产高效、绿色发展路在何方?张福锁说:“我们上一代前辈们治碱,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途径,而我们今天在曲周做的这个工作,叫高产高效,或者绿色发展。”
农业生产要想提质增效,科研人员是纽带,技术转化是关键。张福锁说,让技术融入农村,是中国农大老师们的共识。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创造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曲周县白寨村成立。
白寨科技小院的创办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说,与其说科技小院是被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被“逼出来的”。
最让李晓林难忘的是2009年第一次和农民下地播种的场景。当时,因为并不熟悉农民真正的作息规律,碰了一鼻子灰。
更让李晓林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实验室里考虑到的限制因素,真正到了田间地头,完全变了样。李晓林说:“理论说播种机是限定因素,真正到了地发现,不是,是在什么时候能把地给浇上水。那时候才知道,水是限定因素,所以不断让我们受到教育。”
如今,科技小院已经在曲周县遍地开花。数据显示,在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科技小院从来不打白条。和十年前相比,曲周县粮食总产增长37%,农民收入增长79%。曲周县委书记李凡介绍:“他们一直以来46年扎根曲周,服务曲周的农业发展,实际上都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实改变了曲周的农业生产的样貌,同时也改变了曲周群众的精神面貌,在曲周有这样一句话‘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我们始终有新的目标和新的征程,所以这个合作会永远深化下去,持久下去。”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80后、90后的中国农大学生走进科技小院,给小院带来新的活力。
王庄村科技小院科技示范田(央广见习记者张说地摄)
驻扎在王庄村科技小院的赵向阳今年研究生二年级。他的研究方向是如何优化管理小麦玉米的生产体系。赵向阳说,自己迫切地想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农民朋友,却发现,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赵向阳说:“我们在来之前,觉得做这件事特别简单,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农民会有自己的原因,他就不会去采纳。”
从培养技术示范户开始,赵向阳的科研学习逐渐有了转机,和农民的交流也愈加顺畅。他说:“变的更坚定了,有很多事情愿意去承担了,现在更多的是带着思考去干,我觉得这应该算成长。”
46年春华秋实,中国农大的师生们与曲周群众水乳交融、感情历久弥新。46年接续相传,师生们始终不忘初心,扎根曲周、服务“三农”,将责任扛在肩上、使命刻在心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站长、教授江荣风说:“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里讲得非常好,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激励,还是要有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去奋斗。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要复兴都是一代一代人接力来做的,我们希望下一代跑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