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魏翥凡)7月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云南省B线采访团,走进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入藏第一站的宿营地遗址,来到了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实地探寻那些年的长征记忆。
红二、六军团的先头部队四师前卫12团,于1936年4月28日从上江经立马河,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雪山――雅哈雪山后,在途中又遭遇了干岩房战斗,最终进入了藏区的清香树(今小中甸镇团结村石麦谷),这也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藏区的第一站。红军指战员在经历了翻越雪山的艰苦和遭遇战的疲惫后,依旧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凡是没有人在房子的绝不进入家中,露宿在草原荒野里,在小雨、小雪中忍受严寒、缺氧、饥饿、疾病、水土不服等重重艰难,对群众做到秋毫无犯,使当地百姓真正看到共产党的部队就是不一样,从而获得了当地藏民的真心拥护。后人为了纪念和缅怀红军先烈,在清香树修建了一座藏式白塔。
清香树遗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清香树遗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采访团随后来到了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实地探访当年红军留下的长征记忆。博物馆原是中甸(今香格里拉)中心镇公堂,藏名“独克瑞巴洗康”,坐落在独克宗古城内,是当地藏族群众祭祖诵经、集会议事的场所。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时,在此公堂两厢房设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中甸城军分会。当地向导告诉记者,当时贺龙总指挥和军团首长均不进大殿,只在两侧的厢房里办公,带头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5月3日,贺龙、任弼时在此主持召开了重要的“中甸会议”,向全军报告继续北上,在西北创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确定红二、六军团从中甸兵分两路,取道得荣、乡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孜的战略目标。贺龙在此题写了“兴盛番族”的锦幛赠送归化寺(今噶丹松赞林寺)。
中甸会议展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博物馆门口红军向归化寺喇嘛赠送贺龙题写的“兴盛番族”锦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博物馆还陈列着“红军不怕远征难”“雪山草地的铭记”等展区藏品265件,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藏区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藏区播下革命火种的内容。
老红军和红军后代签名的红二方面军军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实景还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还原红军中甸城里张贴标语,向当地百姓介绍北上抗日救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反映当时军民鱼水情的油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反映当时军民鱼水情的雕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记者手记:香格里拉地区的天气阴晴变幻很快,采访团刚进入清香树遗址采访的时候还是蓝天白云,可等到采访结束将要离开的时候,天空中不远处已经突降瓢泼大雨。可以想象,当时的红军指战员们在如此多变的自然环境下,为了最大程度团结当地少数民族,依旧执行铁一般的纪律,宁可野外宿营也绝不进入无人的百姓家中,用实际行动取得当地民众的信任。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当时红军纪律严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有采购的物资、使用的物品、损坏的东西一律照价付钱,中甸城里还有专门负责检查纪律的指战员,每隔一两个小时进行巡查,在如此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依旧能够坚守纪律底线。
再走长征路,寻找的是不灭的长征精神。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用鲜血创造了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世界。正是这种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去征服那一座座“雪山”和一片片“草地”。
香格里拉气候多变,采访团采访过程中突降大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