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每逢夏天,游泳就成了不少人的消暑“刚需”。不仅清凉解暑,还可以锻炼身体。但游泳虽畅快,接连曝出的泳池卫生隐患却让游泳爱好者望而却步。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第一批游泳场所水质卫生抽查结果显示,在抽查的所有游泳场所中有116家不合格,北京、青岛、厦门等地多家泳池在列。
如何选择一个安全卫生的泳池?成了摆在很多人面前的一件头疼事。
游泳场所常见的卫生问题有哪些?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郑洋告诉记者,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现今游泳场所当中出现的主要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种:游泳场所水中余氯浓度过高或过低;水中检出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微生物指标及游泳场所水质浊度、尿素等指标不符合卫生要求。
除了对游泳场所水质进行监督检测以外,卫生健康监督部门也对游泳场所的一些管理要求、落实情况和附属设施,如更衣室、洗浴间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其中亦存在更衣室内二氧化碳、湿度等微小气候指标不合格的情况。
余氯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余氯指的是游泳场所的池水经过加氯消毒之后,一段时间内在水中余留的有效氯,一般包括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两种。
深圳市卫生监督局环境卫生监督科科长李贤冠表示,余氯保持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可以保证水质的消毒效果。而当余氯含量过高时,可能会对人体的皮肤、粘膜产生刺激作用,甚至导致气道产生过敏症状;此外,余氯还会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
假如余氯的含量过低则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佳,不能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细菌等。今年我国新颁布的公共场所有关卫生标准中,要求余氯含量在0.3毫克-1.0毫克/升,在此范围内,余氯含量既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又可以保证消毒效果,杀灭池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抑制池水中藻类生长。
游泳场所里的尿素是不是来自尿液?
郑洋指出,尿素指标是衡量游泳场所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尿素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人体的汗液、排泄物以及化妆品。在正常的游泳过程当中,游泳者通常无法觉知水中尿素是否超标。需经过人工采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之后才能判断。
尿素中含有氨,会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产生反应,形成氯胺类的物质,对游泳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尿素指标超标,也会导致藻类生长增速,容易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使池水变浑浊。
游泳时能闻到一股消毒水味 是不是说明消毒药物超标?
郑洋认为,这是游泳场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氯气主要来源于水中的游离性余氯,即通常所说的氯制消毒剂,它是产生氯气味道的主要来源。
据他分析,游泳场所之所以产生较明显的刺激性气味,主要由于不少室内游泳场所设置在地下,通风不良,排风设施的功率不足以满足空气有效置换和循环,造成室内空气更新和流动效率低,导致气味堆积味道堆积。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水中氯制消毒剂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
按照目前国家对游泳场所的要求,每四小时要对水质进行自测,测试余氯浓度,低了要补充、高了要进行稀释,从而保障余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浸脚池里的水是什么?真的能消毒吗?
郑洋解释道,国家要求游泳场所应设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这是游泳场所水质卫生健康防护的一个重要设施。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浸脚池水中的消毒物质对人体脚部的细菌进行消毒和杀灭,防止将一些细菌带到游泳场所中。
按照规定,浸脚池水的消毒剂含量为5-10毫克/升,每四小时更换一次消毒药和浸脚池水,保证浸脚池消毒的浓度。“一般来说,在5-10毫克的浓度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不会产生任何伤害和刺激的作用,只会对表面细菌进行杀灭。如果伤口有破损,破面不是很大,会稍微有刺激感,但也不会使伤口恶化。”郑洋说。
室内和室外两类泳池的卫生标准一样吗?
对此,李贤冠表示,目前室内和室外人工游泳场所的池水卫生标准相同。但因两者所处地点不同,卫生管理的侧重点有细微差别。如室内游泳池更加注重空气质量,要求时常进行通风换气,新风补给和旧风输出。室外游泳池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在池水中繁衍藻类和滋生一部分细菌,对沉淀、净化、过滤和消毒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了解以上知识后 公众到底该如何选择泳池?
郑洋分享了5个“妙招”,总结为“5看”。
一看有没有卫生许可证。
按照要求,游泳场所的经营者应把卫生许可证悬挂在明显位置。有了卫生许可证,说明该场馆通过了卫生健康部门的审查、检测和监督,符合市场准入要求。
二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等级。
按照游泳场所的卫生状况和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依次分为ABC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证明管理越到位,卫生环境越可靠。
三看水质检测公示情况。
游泳场馆经营者要每四个小时进行自测,每年请机构来进行检测。自测的数据和每年定期请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的报告,要在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四看更衣间的环境。
主要看是否整洁、干净,有无杂物。若存在问题,证明管理不到位。
五看水质是否清澈。
看水质是否清澈见底、有无漂浮物、是否浑浊。如果在“五看”中发现泳池卫生条件存在问题,可及时拨打市民热线进行投诉,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