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吉安9月10日消息(记者谭朕 吉安台记者莫春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沿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城向东行驶约20公里,连绵起伏的山丘映入眼帘,踏足其中,树林、果园、稻田、溪流镶嵌分布,耳边蝉鸣、溪流声不绝如缕,不时有几只白鹭从林间飞过。这里就是千烟洲,距离井冈山100公里,距离50岁的尹善元所在的阳丘村不到1公里。
村里口口相传,这里以前有上千户人家,户户炊烟,溪流潺潺,所以名叫千烟洲。如今,这个传说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由于无节制的滥采乱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就变成了红土裸露的荒山野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户千烟只剩下孤零零的七户七烟了。
在尹善元的记忆里,那时的千烟洲只是个放牛的去处:“小时候来这边放牛,看到这边还是比较荒凉的小村子,山上也没有树,偶尔能看到几颗零星的马尾松,大部分是荒山草坡。这边也就是六七户人家。”
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因为没有植被,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一下雨,水就把土壤冲下来,形成暄土,地就比较粘,一般都要穿雨鞋出门。晴天土壤就不保水,一块铜一样的,硬邦邦的。”尹善元说。
靠山却“吃不上山”,附近的村民守着千烟洲81个山丘生活困苦。尹善元说,几亩水稻田是当时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年轻人也没出去打工,就是靠地里那点收入,当时水稻产量也低。”
千烟洲的生态恶化以及农民贫困现象,在当时的整个南方红壤丘陵区很普遍。
1982年,千烟洲迎来了身背勘探仪器、手持测绘图纸的中科院科研人员,他们选定水土流失情况典型的千烟洲作为南方丘陵生态恢复的试验基地,经过6年的考察和筹备,中科院正式在这里建起了千烟洲试验站。
尹善元家的橘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谭朕摄)
怎么让植被覆盖率不足5%的千烟洲变成真正的绿洲?千烟洲试验站提出了“发展立体农业”的治理思路。科研人员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与农户在山上种林,山下种粮,山腰种果,丘间建塘。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曾经荒芜的“绝地”挂满了黄灿灿的橘子。
1990年,千烟洲试验站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国际试验示范研究站。也就在这一年,高中毕业的尹善元进入试验站工作,成为一名科研数据收集员。“一开始也是做一些杂活,协助他们做一些实验,后来安排我到气象站做气象观测,就是常规的气象要素的长期监测,积累一些基础气候的数据。”尹善元说。
在站里工作了近30年,尹善元走遍了千烟洲的九沟八十一坡,他所记录的370本气象数据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他翻出了1990年入职第一个月记录的气象数据:“当时这个蒸发量还是很大的。7月16日那天蒸发量达到十毫米,现在蒸发量小了,植被覆盖以后,蒸发就是减少了。”
尹善元用于记录的气象数据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谭朕摄)
随着千烟洲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们又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种植水稻、承包橘园,泰和县的第一批万元户就诞生在他们中间。尹善元也动员妻子承包了十亩橘园。“当时可以说采下来不愁卖,有大批的采购商等着收购。种橘子以后收入一下就提高了。我最早来站上是骑着个自行车来,开始种橘子以后就变成摩托车,换了三辆摩托车,到2012年就买了辆小轿车。”尹善元告诉记者。
在过去30多年里,千烟洲试验站潜心南方红壤地区综合治理研究,探索出著名的“千烟洲模式”,被联合国授予了全球生态修复“百佳”的称号。“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模式被编入高中地理教科书。
近年来,千烟洲试验站着手打造“千烟洲模式”的2.0升级版本,推广林下养殖经济。尹善元也在自家的橘园里养上了乌鸡,有乌鸡作伴,三十多年树龄的老橘子树更加高产。他说:“乌鸡会把果园的一些虫子吃掉,这样可以省下了一些饲料,橘子园里的虫害也比较少了。乌鸡的一些粪便,对果树有施肥的效果,增加一些有机质,改善土壤。”
现在的千烟洲,家家户户都是三层小楼。(央广网发 千烟洲试验站供图)
现在,“千烟洲模式”还在继续升级,主要进行人工林生态学基础研究,尹善元所负责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基础研究采集基础数据,是基础中的基础。
他每天都要翻过四座小山爬到45米高的观测塔上采集数据,从空中俯瞰,马尾松与杉树交错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他说:“刚建塔的时候那个树还是十几米高,没有这么郁郁葱葱。通过这十几年生长,已经长成三十米高的树木了。”
尹善元每天都要爬的碳通量观测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谭朕摄)
千烟洲的树林枝繁叶茂,引来了成群白鹭在这里安家。有村民说:“早晨,白鹭刚出来的时候,河边上的滩涂地上,成群结队的飞出去觅食,很美。”
千烟洲的荒芜成为历史,推开家门,就是绿水青山。
千烟洲试验站老站长李家永表示:“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千烟洲站的起起伏伏,对这片红土地的眷恋更加浓烈。”
千烟洲的橘子就要丰收了,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差不多国庆期间橘子就能摘了,今年的挂果量不错,应该能有个好收成。”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