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陈锐海)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4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组建一年多,其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抢险救援等各项应急管理事业中做出哪些改革?如何实现从“物理相加”向“化学反应”深度融合?又取得怎样的成效?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情况。
2018年,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要求,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
据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介绍,“脱胎换骨”式的深刻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形成特色鲜明的应急文化,坚持“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的理念,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始终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第二,建立了部门负责人24小时在岗值守工作机制,形成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面对多发的重大灾害险情,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应急管理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集中会商、调度指挥,实现研判更加快速、决策更加科学。
第三,实现各类救援力量资源的充分整合,设置三方面救援力量:作为主力军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9万人,生产安全方面的矿山、危险化学品、隧道等专业救援队伍,由各类团体和广大志愿者组成的机动灵活的社会救援力量。三方面队伍优势互补,关键时刻统一调度、协同作战,形成科学高效、强有力的应急力量体系。
第四,实现机关干部和工作职能的有机融合。根据工作磨合实践,理顺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划分,做到“统”“分”结合、“防”“救”结合,应急处置更加科学高效。
孙华山表示,改革后的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立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确立了自然灾害防治理念。
二是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累计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70多部法律法规,制定了550余万件应急预案,形成了应对特别重大灾害“1个响应总册+15个分灾种手册+7个保障机制”的应急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体系。
三是显著提升了攻坚克难的应急能力。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与3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机制,建立了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救援方法。
四是稳步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从历史最高峰的2002年死亡近14万人,降至2018年的3.4万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6年实现“双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数从2001年最多时一年140起下降到2018年的19起,2019年前8个月进一步降到9起。
五是全面取得了防灾减灾救灾新成效。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均7200余人,逐步降至本世纪初的年均3000余人、2013年以来降至1400人,特别是2018年又进一步降至1000人以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安全生产事故仍处于易发期、多发期,各种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孙华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