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脱口秀因其活泼诙谐、善意又犀利的吐槽,一时间成为许多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而文学在很多人眼里又是严谨、严肃的。当文学与脱口秀相遇,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在这个“世界读书日”里,我们又将解锁怎样的文学“新姿势”?
文学脱口秀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4月18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与腾讯新闻知识官联合主办的“2021世界读书日・文学脱口秀大赛”在上海作家书店举办决赛,来自北京、上海、广西等地的十位选手登上脱口秀舞台揭秘文学圈。
文学+脱口秀,大胆创新让文学更贴近大众生活
王姝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王姝蕲是这次“文学脱口秀大赛”的发起人、策划人。谈到举办该活动的初衷,王姝蕲说:“大家一起来有意识地把文学创作里面的一些观念、一些实践引到脱口秀里面来,就会拓宽文学的边界,也拓宽脱口秀的眼界。”一直特别关注媒介对文学形式发展影响的她认为,在脱口秀这个形式里,很有可能发展出来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文学。
“文学”“脱口秀”这两个词单拎出来我们都不陌生,而当两者碰撞在一起时,文学脱口秀便是文学贴近生活、走进大众的新尝试新探索。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表示,文学脱口秀是一个新生事物,可以在新媒体当中实行文学推广,能够促进大众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放下笔杆子,拿起麦克风,文学与幽默都不止一种方式
这次脱口秀的参赛选手中,有高校教授也有出版界的“小透明”,有严肃的文学评论人也有跳脱的女学生,平时戳键盘靠笔杆子吃饭的记者、作家,都拿起了麦克风。事实上,他们中很多人在此前都没有脱口秀表演的经历,但是几乎所有人在面对采访镜头时,都展露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与自信。
黄平(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黄平是一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尽管平时在课堂上要给同学们上课,但是做真正的脱口秀,对他来说也是首次。他笑着说,一开始有人鼓励他来参加时,曾告诉他脱口秀很简单,是一种“东北传统的民间曲艺”。但是当他真的写起来时发现,稿子的难度比他想象中要大。他说:“因为脱口秀的节奏,脱口秀的段子还是需要漫长的准备的。后来我发现,脱口秀不是‘东北传统的民间曲艺’,而是一种文学形式。我们管文学叫语言的艺术,脱口秀也是语言的艺术,听起来似乎差不多。但事实上我觉得这差不多也是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的、非常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
王一卜(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这位长相清秀小巧的女生名叫王一卜,年龄不大的她,却有着“图书撰稿人”“青年作家”“脱口秀业余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与可爱的外表形成反差的,是她开口时的成熟。尽管是第一次做文学脱口秀,但她对自己脱口秀的风格却有着清晰具体的定义――“冷面滑稽”。说到这次报名来参赛,可以说是意外也不意外。意外的是,报名消息是她偶然看到的;不意外的是,这个比赛实在非常适合她。她说:“那天就是在听一个外国教授的讲座,在下面刚好看到了这个启事。可能初稿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了,感觉如行云流水。我一看到它的时候,也觉得特别惊喜。因为文学是我的一个本职工作,我就是学这个的。脱口秀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两者可以交织在一起。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活动,然后我就高高兴兴地跑过来了。”
海报(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如果你此前也在网络上看到过此次活动的宣传海报,那么刘大先应该是一个很容易让你一下就产生好奇的选手。因为他的介绍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学者。事实上,刘大先也的确是个很有趣的学者。在他看来,脱口秀不应只有一种方式,而他对于脱口秀的幽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刘大先认为:“脱口秀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它不一定要立刻把别人逗笑。它是很高级的那种幽默,应该有一个结构感或者给人一种回味感,而不是说当时哈哈一笑就完事了。它应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可能不是那么搞笑,但应该比较有意思。”
文思敏捷、金句频现,吐槽也可以表达爱意
李壮(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青年诗人、青年文学评论家李壮透过作家余华的作品,讲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痴心守候”。他说:“余华老师都对我做了什么?借用聂鲁达一句著名的诗,余华老师在我身上做的,那就是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是你拉我上了文学这条船!”
梁豪(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同样由自身经历角度展开话题的,还有青年作家梁豪。他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艺青年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中文系毕业,直接当编辑,业余写写小说。也喝咖啡,也逛书店,咬牙买不打折的书,也看话剧,也有帆布袋,装!咬牙买下不打折的书,也满腹牢骚。因为逛书店买了不打折的书,牙咬松了。你们看症候很齐全。”
刘大先(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刘大先透过眼镜看世界,他说:“王小波说,除了一个现实的此生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要补充一句,如果带上一个凸透镜和两片凹透镜,这两个世界就会变成哈哈镜。”
飞狐狸(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文学离不开出版。来自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飞狐狸”带来的看似幽默吐槽的“段子”,实际上却透露出了这个行业工作的不易,让两位评委直呼“讲出了心声”。但他在“吐”完之后,念念不忘自己对文学的爱。他说:“生活就像钢筋水泥,作品就是毛坯房。我们文学出版工作就是搞装修,总是希望大家都有漂亮的房子住!"
部分选手合影(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除此之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对于网络文学的幽默剖析;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回顾青春期时与同学在小树林里密谈《挪威的森林》的有趣经历;青年作家、译者王一卜对微薄稿费的吐槽;中文系学生请输入对“沾边文学”的感叹;营销编辑“小透明”对“三杰”却搜索出四人的纠结;文化记者许蜜桃对“文学到底有没有用”的思索……都在笑声中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思考的空间。
在十位选手依次登场表演完毕后,在现场投票结果中,刘大先、丛治辰与黄平分别拿下前三。不过,最终票数结果还要计入线上投票数。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优势互补给未来注入更多可能
事实上,喜剧的内核从来都不是轻松的,脱口秀与文学本就是一家。于脱口秀而言,文学的价值在于让脱口秀拥有真正的社会价值,文学脱口秀亦是如此。选手们通过精彩的脱口秀表演,让观众们对文学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梁鸿(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决赛评委、作家梁鸿表示:“我觉得脱口秀本身也是在一个非常短的空间内,去表达一种智慧的对生活的看法。文学其实是文字内腾挪,它本身可能有某种联系,都是用语言来表达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只不过文学在我们的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更深远的存在,但我觉得那只是文学的样式之一。我觉得文学的有趣、幽默不影响它的深远,也不影响它的深刻。我觉得还挺好的。”
程永新(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今天,通过各种形式增强文学和艺术对人的影响力,的确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一件事。另一位决赛评委、《收获》主编程永新也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新形式”的肯定以及对文学脱口秀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我觉得在中国,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文学本身也有需要改变或者需要去往前推进的,需要做很多事情。所以能够把脱口秀跟文学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大胆的创意。未来我不太确定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但是它能够吸引人,能够传播有意思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
监制:郭静
记者:罗敏 郭静
编辑: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