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万企兴万村”:兴一方产业 富一方百姓

时间:2022-11-03

“万企兴万村”:兴一方产业 富一方百姓

图①: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才常村景色。钟 宇摄

图②: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风貌。钱韵涵摄

图③: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村民喜获葡萄丰收。

资料图片

2021年初,“万企兴万村”行动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份沉甸甸的“政策红包”,如同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全国工商联推进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促进共同富裕,‘万企帮万村’行动圆满收官,‘万企兴万村’行动于去年成功启动。在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下,如今,‘万企兴万村’行动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一个响亮品牌。”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召开启动大会、工作推进会,出台指导文件,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倾斜支持重点县、开展实验项目体系建设、回报家乡专项行动等系列工作,推动“万企帮万村”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衔接。

一头是企业发展,一头是群众增收。在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众多民营企业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资源开发型、园区建设引领型、回报家乡感召型、村企共建共创型、跨产业融合发展型等多种有效参与途径,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民企贡献。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当下,“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精彩的故事正在各地上演……

稻香鳅肥,蛙声一片好光景

“看,村里100亩稻田里同时养着黑斑蛙和泥鳅,今年的收入可不少呢!”近日,在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才常村的稻田里,38岁的村民唐沙一边熟练地抓蛙,一边乐呵呵地说。

稻丛里,跳动的黑斑蛙发出阵阵“呱呱”叫声,在水底,肥硕的泥鳅悠闲游动,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泛起阵阵涟漪。真是稻香鳅肥,蛙声一片好光景。

“‘稻蛙鳅’模式可太好了,种养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能防治水稻虫害、草害;泥鳅能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净化水质。由于整片稻田不用打农药,也不施化肥,稻谷和水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唐沙掰着手指头算,同一块田里,他能获得好几份收益。

“我们村推行‘稻蛙鳅’的生态养殖模式,效益好得很!”才常村党总支书记陈庆湘对记者说,2019年9月,才常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5亩,建起全镇第一个“稻蛙鳅”生态养殖基地,经过一年试养,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

“稻蛙鳅”的生态养殖模式既然可行,那就还得继续壮大。

2021年,浏阳市工商联牵头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座谈会,引进民营企业入村结亲,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了5个产业项目。现在,才常村建设了养殖基地,扩大了养殖面积,共同探索黑斑蛙养殖、繁育宰杀、产品深加工、线上销售等环节一条龙模式,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共同经营模式,达到互利共赢。

“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帮扶,村企结对,我们研发了即食产品和黑斑蛙预制菜,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同时,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让‘乡间好货’走出田野乘‘云’上‘网’。”陈庆湘说,目前,才常村已初步形成黑斑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截至2021年末,全村共建成生态立体养殖基地3个,总占地100余亩,实现销售收入2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2022年预计突破100万元,被入选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污水治理,河里又能看到鱼虾了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搞污水处理的时候,污水都排到河里,小鱼小虾都没有了,污水处理项目建好后,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隆木村村民廖寿生说,“污水治理了,河里又能看到鱼虾了。”

隆木村的新变化,离不开“万企兴万村”项目——江西挺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推进的南康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

“农村污水项目小而分散、实施难度较大,挺进公司在确定污水处理站规模前,会派出设计人员进村入户到实地进行调查,按照实际常住人口计算污水产生量并适当留有余量的标准来设定建设规模,专门设计配套污水管网,把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站,实现厂网一体化建设。”挺进环保副总裁王小军对记者说。

为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挺进环保还积极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对项目的技术路线进行不断改进,制定了土地渗滤和一体化高效处理相结合的工艺路线。

就拿隆木乡来说,这是一个地形以丘陵地貌为主的乡镇,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挺进环保与当地紧密配合,制定污水收集和处置方案,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污水管网也实行了接户收集。

“南康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虽未全部竣工,但已投入试用的项目治污效果显著,既美化了周边环境,也使村民环保意识得到了改进。”王小军说。

科技赋能,“绿叶银丝”织富路

进入10月,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猛山乡的桑田里,桑叶依旧青翠。现代化的蚕房里,数台机械手臂来回挥舞:切桑机切好桑叶后通过传输带送到给桑槽内,由机器人代替人工取放蚕箔、自动石灰消毒和自动给桑工作,并可根据蚕的不同龄期和蚕座的面积调节撒石灰、桑叶的长宽比。

“这是我们正在试点探索的智能化蚕房,能实现养蚕环境智能化控制、机器人自动给桑消毒以及电动升降平移蚕台。”正在猛山乡指导技术的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农艺师杨建林告诉记者,这套设备可以通过养蚕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完成共育室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调控。

武胜桑田周边蚕农养出的蚕茧,将被运到附近的安泰茧丝绸集团。在缫丝车间里,机声隆隆,梭如流星,缫丝、编检、整理、查验、打包……万千蚕茧变成一束束丰满柔滑的生丝。

“作为一家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丝织绸、销售出口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四川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广安市工商联组织下,安泰集团正积极参与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通过科技赋能,增加种养收入,让‘绿叶银丝’为群众织就一条致富路。”安泰集团董事长唐定云说。

如今在武胜,蚕桑产业数字化运用不仅体现在蚕房里,更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通过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安装的电脑及摄像头,桑农们可以通过App远程监控蚕棚,采用无人机进行定点桑园治虫。

“我们今年还引进了智慧蚕桑管理系统,实现了透明化公平公正的蚕茧仪评收购,蚕茧收烘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汇总,茧款直接结算到蚕农银行卡,技术服务通过微信覆盖每个养蚕农户、基层茧站和业务人员,实现数字化管理、精准化指导。”杨建林说。

松兴屯的葡萄熟了,村民们的心儿醉了

楼房别墅连成排,村里逛公园、看大戏……来到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人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个村庄的勃勃生机。

近期,松兴屯的果园基地里,葡萄喜获丰收,巨峰葡萄、阳光玫瑰……一排排葡萄架整齐地排列着,绿油油的藤叶下,串串葡萄晶莹剔透,看着颗颗饱满成熟的葡萄,村民们的心儿都醉了。

在村民眼里,村里900多亩葡萄大棚加上700亩高温蔬菜大棚和400多亩苹果园,是他们致富路上的“黄金果”。

“我家种的是巨峰葡萄,从8月份到10月底一直处于收获季。我和大伙儿一清早就进园子摘葡萄,忙到天黑回家。销路也不用愁,有合作社,葡萄早就订购一空了。”村民徐凤洲是村里的承包大户,成天在果园里忙前忙后,“吃过晚饭,我还要去村里的广场上遛个弯,跳跳广场舞哩!”

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保证了葡萄的品质,通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打出了松兴屯品牌葡萄的知名度。每到葡萄收获季,来自青岛、合肥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批量订购,供不应求。除了种植巨峰系列“甬优一号”外,松兴屯村前年还引进了阳光玫瑰品种,一亩地估计就能收入3万元。

近年来,松兴屯村通过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和村民增收途径,大面积种植鲜食葡萄,不断拓宽“绿色振兴”之路。特别是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在丽珠源种植合作社的扶持下,松兴屯村联合打造了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荷现代农业产业园”“松兴屯智慧生态园”、松兴屯乡村振兴学院,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现在,在我们松兴屯村,村民既有保底流转费,又能承包大棚搞经营,还可以在园区打工,多渠道增加了收入,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达4.5万元。”松兴屯村村委会主任徐凤杰说。

写好“古”文章,带火“岕”经济

“岕”,指的是山间谷地。

两岸青山,一江绿水,“岕”字的地貌,让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具备了独特的风景与人文特色。

当人们沿着平整的山路来到新川村时,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农民别墅造型别致,家家户户掩映在竹海之中,溪水潺潺绕村而过,一幅村居美景跃然眼前。

新川村虽然地处山坳,却走出了新能源电池行业企业天能控股集团。从1998年起,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致力于和乡亲们一道集体致富。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建设同样是重点。

近年来,新川村大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振兴,通过大力发展村企共建品牌、引导乡贤回归创业等方式,丰盈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目前,天能集团捐建的新川乡村振兴案例馆已经建成,场馆面积约700平方米,馆内藏有新川村工业发展的珍贵文物和资料。作为省级乡村博物馆,馆内展示的不少老照片和老物件,都是村民捐赠、收集而来的,通过这些老照片、老物件以及视频资料,人们能详细了解新川村从“靠山吃山”到“产业兴村”再到“村企共建”的绿色发展历程。自博物馆成立以来,已接待参观团队900余批次,约10万人次。

此外,新川村还建设了初心馆、诚信馆、红色古道、“岕”文化风情街等文化展示体验载体。为了守护新川村的古文化资源,80余名美山志愿者会日常对古道、古桥等进行巡查、维修。

“接下来我们还会挖掘新川特色美食,重编‘岕’里民谣《岕中景》,多维度深挖文化特色,写好‘古’文章,带火‘岕’经济。”新川村干部胡春强说。(本报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3日   第 05 版)

  • 上一篇:海上风“吹”来新产业 新增装机中,海上风电增速已快于陆上风电
  • 下一篇:感受大陆变化 见证两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