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三亚4月21日电 (记者 尹海明)三亚“知名度”非常高的海坡自然村最后一栋建筑近日被拆除,这个只有三千原住村民、高峰期超过5万名“候鸟”群体聚居的城中村即将迎来新生。
作为当地推进拆违和棚改的“硬骨头”之一,海坡自然村的改变是三亚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海坡自然村地处三亚湾黄金路段,是违法建筑“重灾区”。据三亚天涯区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坡自然村违法建筑数量多、体量大、利益交织,从2009年开始呈现蔓延之势。2016年3月的房屋普查显示,该村房屋共有468栋,建筑面积86万多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184栋82.59万平方米。
记者曾数次走进海坡自然村,看到密密麻麻的电线就像一张张蜘蛛网,本地人、游客、“候鸟”人群挤在被摊贩占据一半路面的狭窄村道上,各种商店、餐厅、旅馆、旅租楼密集分布。村民王多佑告诉记者,持续火热的旅游业和大量“候鸟”人群催生了大量用房需求,其参与建设一栋12层楼房租给“候鸟”人群,每年可获得近30万元人民币(下同)收入。
“没任何规划可言。”曾当过村支书的欧逢源说,村里到处都是“贴面楼”,人口密集,卫生、治安、消防状况堪忧,“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都进不来,这种乱建的状况一定要改变,这是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亚近三十年来从小渔村快速发展成知名旅游城市,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城市病”。三亚2014年提出要建设精品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住建部“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密集推出重拳治旅、打违控违、治山、治河、棚改等系列“组合拳”,力促进城市发展和管理整体升级。
效果已逐渐显现。2015年至今三亚已拆违16046栋900万平方米、建成红树林公园等多处城市公园绿地、城区发黑变臭的河水已变清、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显著改善。
生态改善和城市改造带来真实惠。“肯定是赚了!除了4套安置房,全家8口人获得近600万元补偿款。”作为棚改户的王多佑笑着对记者说。据三亚棚改办介绍,由于历史原因,三亚建筑密集、结构简单、杂乱无章、房屋破旧且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棚户区广布,与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城市升级步伐已进入快车道。三亚官方今年推出“双修”升级版,将“双修”范围从城区延伸至全市,并梳理今后5年258个“双修”项目。据三亚发改委介绍,仅2017年就安排52.78亿元建42个“双修”项目,包括山体修复、污水处理、水系连通、地下综合管廊、湿地公园等。在过往三年完成棚改23252户基础上,2017年谋划推进35个棚改项目,其中当年完成棚改8152户。
“组合拳”还包括夯实产业基础。近年来,三亚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2017年,三亚将着重推动全球第三座亚特兰蒂斯酒店、新机场等122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总投资551亿元,推动“十三五”期间构建以大旅游为支柱,以新兴科技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一支柱两支撑”产业发展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