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中国航天的“不懈追求”:舞台更宽 脚步更快

时间:2017-04-27

视频:中国航天日:兰州中学生感受510所电火箭推进技术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中国航天的“不懈追求”:舞台更宽 脚步更快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刚刚过去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从设在古都西安的主场出发,中国各地为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仅仅是过去一年,中国航天人所获成绩也是举世瞩目。

  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成功“首飞”;两名航天员完成太空中期驻留;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完成19项科学实验后“大胜归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率先开启空间尺度上的量子科学实验……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及时“献礼”。

  这些高精尖的航天技术已与百姓日常生活“交会对接”。太空棉服装、航天育种培育、“太空天眼”实时监测、卫星导航与气象预报……主场展出的实例印证今年“中国航天日”的口号: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对中国的同行也大加赞赏,她说:“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丰收年。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证中国在接下来一年以及未来更长远时期取得的更多成就。”

  迪皮蓬女士的这份期待不会落空。自中国高层提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以来,“不懈追求”的信念让中国航天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追求体现在不断拓宽的“舞台”。

  运载火箭的承载力决定了“航天舞台”的大小。2016年首次亮相的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均在2017年担纲发射重任。“长征七号”已将“天舟一号”托举升空,“长征五号”将先后在6月、11月护送“实践十八号”与“嫦娥五号”问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在“中国航天日”期间说,正在开展重型运载火箭前期基础技术攻关,把目前“长征五号”已取得的近地轨道25吨级运载能力再提升四五倍,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首型重型运载火箭“首飞”。

“神舟飞船”显示器等用于航天任务的设备吸引参观学生。 杨艳敏 摄

“神舟飞船”显示器等用于航天任务的设备吸引参观学生。 杨艳敏 摄

  追求体现在不断加快的“脚步”。

  一步迈向距地400千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说,将在2022年左右建成总重量接近100吨的中国的空间站,空间站的核心舱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一步冲向距地38万千米。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说,除了欲取月壤的“嫦娥五号”、人类首次探测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深化探测的“嫦娥六号”,中国还与其他国家探讨共建“月球国际村”。田玉龙还说,中国将以月球为起点,奔向火星等更远方。

  追求体现在不断夯实的“基础”。

  主场活动请来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工人徐立平,他在过去30年间冒着生命危险雕刻炸药。在徐看来,当前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他们的使命就是以“工匠精神”打造更多的航天精品。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由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用以自我勉励的口号,今已传遍,成为无数寂寂无名的中国航天人为事业贡献毕生的注脚。

  追求还体现在不断开放的“态度”。

  向商业开放。《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中国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宣告正式开建。

  向青年开放。新成立的“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让更多中小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普卫星、北斗导航、探空火箭、太空机器人等航天创客工程活动。

  向世界开放。在中方倡议下,海内外48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如迪皮蓬所言:“太空是我们必须为所有后代去保护的共同领域,中国已展现了对此事业的承诺。”(完)

  • 上一篇:尼泊尔“4・25”地震两周年:西藏日喀则的旧忆与新生
  • 下一篇:专家、教学科研单位与社会组织可参与规章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