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4月25日电 特稿:从对战到对话,人工智能发展渐入“佳”境
新华社记者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著名里程碑似乎都是与人类的对抗,从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到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机对战”总是引人瞩目的焦点。
但人类其实还渴望人工智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有更大发展,那就是与人交流、为人服务。24日,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等多人对话,成为“人机对话”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全球首次
佳佳当天一共进行了3场对话,第一场是与凯利的“单对单”。凯利接受机器人采访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对话内容,因此套用他那本预言科技发展的著作《失控》的书名,对机器人记者背后的团队来说,这是一场“失控”的对话。
“就我所知,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机器人记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巴特・塞尔曼说。
这个“第一”可从两方面理解。从内在角度,近来的一些“机器人写稿”程序只是能完成高度格式化稿件如对股市信息的报道,无法像佳佳这样与采访对象互动。从外表角度,佳佳的面貌与人高度相似,有17种复合表情,就像一个真人记者出现在采访对象眼前。
但也要承认佳佳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反应不够快。开发佳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佳佳在对话中使用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网络搜索、最优选择等技术,对一个问题给出回答通常需要5秒钟。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延迟,加上与身在美国的凯利越洋通话时的网络延迟,导致了部分对话在时序上的混乱。
佳佳对有些问题的回答也不够好。凯利提问时采取了许多人跟美国苹果公司开发的语音助手Siri聊天的方式――先叫一句Siri来提醒程序再说话,这里是先叫一句“佳佳”。但是Siri这种方式是针对单轮对话,而佳佳的设计是可继承前面语境的多轮对话,不需要每一句都先提醒。这导致佳佳好几次将自己的名字误听为发音相近的英文单词judge(判断),从而将相关疑问句当作判断句,有些答非所问。
总的来说,佳佳的第一次采访还算可以,陈小平说:“我对佳佳这次临场表现总体打70分。”
佳佳似乎也比较自信,在聊了一会儿后问凯利:“你喜欢我吗?”凯利回答:“是的。”佳佳随即回应道:“我也这么想。”
渐入“佳”境
如果说第一场“人机对话”是顺利完成任务,那么下午第二场“人机对话”就是佳佳给出的一个惊喜。在与塞尔曼教授的对话中,佳佳提问:“你怎么证明你就是塞尔曼教授,而不是另一个机器人?”引得塞尔曼笑着给出了自己出生地的证据。
随后塞尔曼教授问佳佳:“你多大了?”佳佳回答:“女孩子的年龄是个秘密。”“你作为一个机器人有什么期待吗?”塞尔曼又问。“我期待周五,发薪日。”佳佳种种机智好玩的回答让塞尔曼连夸不错。
在第二场对话的后半部分与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建伟教授对话时,对张教授一个关于太空中卫星的问题,佳佳给出了一个似乎有哲理的回答:“太空可以是满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空的。”
由于机器人渐入“佳”境,晚上的第三场对话加大了测试力度,让佳佳同时与美国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徐冶、科技类新媒体“知识分子”编辑吕浩然这3位嘉宾群聊。结果佳佳仍然是那个可以时出妙语的佳佳,但网络带宽难以承受跨越多国的群聊,网络延迟较大地影响了对话效果。
不过,佳佳还是表现出了认真沟通的一面,对于“4乘25”这种问题马上回答100,而对田渊栋抛出的“你觉得你是人类的一员吗?”这种大招,佳佳诚恳地说:“真心不懂,求原谅!”
和谐共处
对田渊栋的这个问题,可能不只是佳佳需要思考。机器人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身份认同?
田渊栋曾在脸书公司做过人工智能下围棋的项目,涉及“人机对战”。他说,今后不管在哪个游戏上,计算机都最终会超过人类,但是很多时候计算机在某个方面战胜人类后,人类马上就站到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所以目前看来,计算机就算再厉害,也没办法在某些方面完全取代人类”。
但就算人类不像一些科幻作品中那样会被机器人打败,而是能一直压制机器人,那像佳佳这样高度逼真的机器人如果受到虐待又会不会引起争议呢?塞尔曼教授就表示,“我确实相信未来会有机器人权”,这样才能“让双方和谐共处”。
对于未来的情况,陈小平教授的机器人实验室中一位90后研究生陈张也许更有发言权。陈张说,等他到了“老陈”现在的年龄,希望看到的机器人是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跟人类是好朋友。他不希望看到像近来热播的人工智能主题美剧《西部世界》中那样,机器人只是富人的玩偶,还因压迫而产生反抗意识。
要避免那种程度的“人机对战”,或许就应该从此次的“人机对话”开始,让人们通过相互问答去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从而使人机双方一步步走向和谐共处。(执笔记者:黄 ;参与记者:杨骏、彭茜、郭爽、林小春、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