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要闻

走出荒原——比亚迪中国制造业启示录之一

时间:2018-10-13

“只要有草能生长的地方,便能找到中国人成功的故事。”–在参观比亚迪美洲部后的心灵感触

如果今天你乘坐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靠近洛杉矶的兰开斯特荒原上飞行,向下看去,或许会注意到这座兀然出现的巨型白色建筑。四四方方的结构,恢宏大气的造型,显示这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化厂房,面积至少有六个足球场那么大。一些朋友会联想到这附近便是为美国空军生产F-35战斗机的工厂–难道是又有一个“臭鼬鼠”工厂诞生了?

“臭鼬鼠”工厂,是美国著名的三倍速侦察机“黑鸟”的组装地。

当我把这个猜想对比亚迪公司的某位老兄说起,他的反应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老天爷,我们只是生产公共汽车的啊。”

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假。一方面,美国不大可能会允许一家中资企业,或者说任何一家外国企业在加利福尼亚生产战斗机,另一方面,2018环球网中国网络名人环球行美洲站的行程中包括了比亚迪兰卡斯特工厂,包括赵普,苏芩在内的网络名家真正走进了这座空中看起来颇为神秘的白色建筑,从他们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辆辆比亚迪电动公共汽车正在组装,而忙碌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本地的美国员工。

同行的还有一位酷似肯德基大叔的老先生–这位白胡子的兰开斯特市市长Rex Parris对比亚迪改善当地就业的努力赞不绝口。比亚迪兰开斯特工厂是北美最大的电动大巴生产基地,每年要生产一千五百台大巴,当地有专家预计,用不了多久,兰开斯特当地每七家便会有一个人在比亚迪工厂中工作了

比亚迪,一个如今已经逐渐在美国扎下根来的中国品牌,他们在兰开斯特的工厂的确是生产公共汽车的,而且管理模式十分先进。比亚迪的工厂给人感觉像造战斗机的,也有一点儿道理,因为他们基本是按照制造战斗机的标准来造大巴的,不仅仅厂房长得像而已。比亚迪K9是世界上第一种通过Altoona测试的电动大巴。

在采访比亚迪公司美洲部时,一位中国高管对此表示,这样做也是逼出来的。

“作为一家中资企业,在外面做生意很不容易,公平两个字只是存在概念之中。”他举了在某国开拓市场时遇到的问题,“我们这么环保的产品,若是进口,只给我们减五个点的税,加上消费税,我们卖一台车,税务成本就占30%以上,可美国车卖过来却是免税的。如果我们按照一样的标准来造,根本竞争不过他们。我们只能依靠产品质量比它更好,比它更先进,才有机会。”

别看比亚迪如今在美国市场风生水起,但当年的举步维艰令人感慨万千。他们2013年打响头炮,以中标的方式拿下了美国长滩运输署十台电动大巴的订单,结果在当地引发激烈反弹,各种非难接踵而至,面对巨大压力,长滩运输署不得不取消了订单。

比亚迪公司的员工对此事的反应平静。与习惯性指责对方贸易保护主义的惯常思维不同,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新来者,要在当地获得信任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即便是有政客为自身利益起到不良作用,能够造成这样后果,也说明他们看准了美国普通人的不信任心理。我们能做的,只有真正做到更好。

信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比亚迪能做的,便是继续努力。他们的车通过了翻滚,火烧,涉水,冰雪天气等考验,通过了Altoona测试,又从美国联邦运输管理局获得了整车生产资质。

2015年,这份订单再次生效,而数量整整增加到最初的六倍。依靠了这种理念,比亚迪在美国一步一步打下了自己的天下。如今,要是有人无端取消比亚迪的订单,美国的政治家们闹不好还要替我们说话了。

中国货依靠质量和更加先进和美国的对手进行竞争,这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是件比较新鲜的事情。中国制造业,曾经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心,其产品通常被认为依靠物美价廉为优势。然而,这就是中资企业如今在海外市场必须面对的考验。对比当年外资进入中国时受到的优惠待遇,中资企业在海外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成熟的民族工业保护制度,苛刻的条条框框让我们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获得生存。

应该说,在这场考验中,比亚迪为中国企业交上了一份不错的试卷。他们生产的公共汽车有点儿特别,比亚迪是新能源概念的追求者,他们生产的一系列电动汽车安静,节能,却是汽车领域的叛逆-- 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对于空气污染和化石燃料的忧虑,是比亚迪电动汽车诞生的最主要原因。

您……试过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吗?

如果没有,建议您去试试。在墨西哥城,我曾经作为测试乘客见证了一次–开车的是大名鼎鼎的央视主持人赵普,这位老兄竟然在以堵车著称的墨西哥城开出了强烈的推背感。

开起来总觉得动力不够,是传统电动汽车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居然被开出这种赛车的感觉,当然说明赵先生的技术娴熟,但更说明比亚迪电动汽车设计中的叛逆性格,电池技术的强劲有力。

比亚迪墨西哥分部的销售经理赵睿先生看来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但听到我们说到“推背”两个字时,却不免露出了一点洋洋得意的表情。他说你们还没体会到我们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好处呢,它遇到下坡就能给自己充电,而且效率极高,上次我从大学区开过来,三四十公里,一格电都没有掉……

对电动汽车来说,这是个骄人的成就,更令人骄傲的是比亚迪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只是洋洋得意的人往往比较拉仇恨值,为了打掉这家伙的傲气,老萨故意问了赵经理一个外行的问题:“你们的电动大巴也有推背感吗?

“这个……好像没有。”赵先生愣了一下,有点儿不好意思的表情,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过了一瞬间这位老兄忽然反应过来:“坐公共汽车是越稳越好吧,我们的大巴干嘛要推背感啊?”

从来没有哪个客户要求过让公共汽车有推背感,赵先生真是个实在人啊。

比亚迪公司的实在人好像挺多的,墨西哥分部的负责人邹周先生和我们谈比亚迪的业务,一方面对自己家的产品如数家珍,另一方面也不时感叹竞争对手的强大,业务开展的不容易。比如,美国电动公共汽车产业巨头特斯拉便是比亚迪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角逐,经常有白热化的交手。

这个竞争谁会赢呢?

其实,邹先生忧虑可能只是兢兢业业的性格使然,换个性格火爆的,可能会找出一个很好的例子来对比。

哪个例子呢?

就是苹果和IBM的竞争。

那谁是苹果谁是IBM呢?

从双方特点来看,真有点儿不好说,因为比亚迪的技术特点更像苹果,而市场方向,更像IBM。

[在严峻国际形势下探寻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敬请关注《走出荒原》第二回]

  • 上一篇:教师爆料特朗普高级顾问小时候爱吃胶水 遭学校停职
  • 下一篇:世卫组织:德尔塔变异株已传播至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