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经济民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营改增多重改革效应显现

时间:2017-09-06 18:39:05

营改增,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减税规模最大的改革措施。对这项改革,目前社会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是,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这项改革,迄今已累计减税1.61万亿元。特别是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6月直接减税8500多亿元。

不过,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营改增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肯定不局限于“企业减税降负”,而是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对麻辣财经表示,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全面实施,已呈现出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减税和稳定预期的三重效应。

效应一:完善税制,激发社会主体活力

“营改增统一了货物和服务税制,推动税制改革和完善,并倒逼财政体制改革。”刘尚希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货物和服务分别课征增值税和营业税,违背了税制的“中性”原则。而增值税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确保货物和服务在流通的各个环节税负公平,从制度层面保证税收“不偏不倚”。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税制公平不可或缺。营改增降低了税制对市场产生的扭曲性影响。”刘尚希认为,综合看,营改增使得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服务的各环节税收抵扣链条完整,将促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和相互融合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营改增促进改善民生,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刘尚希认为,营改增有利于服务业整体税收环境的改善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提升就业质量,拓宽创业空间。同时,就业扩大,收入增多,社会预期稳定,消费与投资也能跟进,形成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在他看来,比减税更重要的是,通过营改增对服务业的改革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各行各业对创新服务的需求,推动产学研的融合,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注入社会动力。“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是经济主体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创新驱动的根基。”

  效应二:多渠道减税,制造业成为“净受益”者

刘尚希表示,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要尽可能的广,包含所有的货物和服务。通过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最终建立了一个覆盖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型增值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税收中性作用的发挥。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不动产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企业固定资产、新建新租厂房等随之纳入抵扣范围,从而实现了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彻底转变。

税制转换减税,是指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在税制转换过程中带来的减税。为了“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此次改革充分考虑了服务业成本投入的特点,相应设置了两档低税率(6%和11%),同时辅之以过渡期政策等多种方式,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对于营改增带来的各行业减税,社会上也有不同声音:营改增减税,似乎减的都是服务业,制造业好像并没有减多少税。现在制造业这么困难,减税应该向制造业倾斜。

“一些人有这种想法,实际上对营改增的误解,营改增改的服务业等试点行业,但受益的是所有行业。”刘尚希解释说,制造业原来就缴增值税,不需要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但制造业纳税人受益于试点行业的“扩围”和“转型”,是本次营改增试点改革的纯粹受益者。

也就是说,制造业一直就是缴增值税的,它不需要再“改”,就可以分享改革红利。

营改增对制造业的减税情况怎样?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一年来,2016年5月1日到今年4月底,共减税6993亿元。其中,以制造业为主的原增值税行业减税2412亿元,占到营改增全部减税的1/3,几乎是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试点行业减税的总和,这个力度不能算小吧?

“五年来,营改增试点改革1.61万亿减税‘大礼包’,对于经营好的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对于处于盈亏临界点的企业而言更是雪中送炭。”刘尚希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降成本来看,营改增的减税效应是典型的通过改革降成本,具有长效性。

效应三:减少不确定性,成为改善市场预期的“稳定剂”

“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营改增不仅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更因其彰显了政府稳定经济运行的决心,使企业对未来经营环境和盈利预期得以改善,从而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一种‘稳定剂’的作用。”刘尚希表示。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呈现诸多积极变化,这跟营改增全面推开密切相关。”刘尚希说,2017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增速高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都处于合理区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营改增的预期效应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营改增消除货物和服务流通中的重复征税,有利于企业实现主辅分离,促使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剥离出来,成为效率更高的创新主体,提升产业能级,实现主业更聚焦、辅业更专业。”刘尚希认为,营改增在加速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社会化协作和新业态融合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财科院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1.7%的行业协会和78.1%个人受访者认为,营改增对促进社会化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营改增后企业为了享受政策红利和实现充分抵扣,会主动索取专用发票,并按下游企业要求开具专用发票。”刘尚希说,这样一来上下游企业间形成了交叉稽核机制,有助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问卷调查显示,试点纳税人和行业协会认为营改增有利于促进本企业(行业)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3.1%和63.3%。

营改增后,研发和技术服务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不仅鼓励了企业通过采购研发和技术服务来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而且促使研发部门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态中独立出来,推动研发合作、分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50%的试点纳税人认为研发投入增加是由于购进的研发服务可抵扣所引起的。

刘尚希认为,税制改革对中央地方税源结构、税收质量等会产生重大影响。从长期看,地方为了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可能会追求更大的投资额、上更多的项目,也就是走招商引资的老路,这对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不利的。为此,接下来还需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健全地方税体系。

  • 上一篇: 厦门市国地税主动靠前服务 联合开展“税收服务金砖”系列活动
  • 下一篇: 【中国税务报】税收合作 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