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多家银行再现天价罚单,四季度严监管态势仍在延续

时间:2019-10-15

步入2019年第四季度,严监管态势仍在持续!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国庆后一周内(10月8日至10月12日),各级银保监系统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银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共开具60余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2500万元,给予31名相关人员行政处罚。

整体来看,处罚领域仍主要集中于信贷审查不严、涉房贷款违规乱象及违规销售理财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罚单中还有多张罚没金额超过百万元的罚单。例如,10月10日,北京银保监局披露的信息显示,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北京分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北京分行分别被罚600万元和290万元,被罚原因主要包括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信贷资金违规用于投资及购房、同业投资违规通过信托通道发放土地储备贷款等;另外,浙江银保监局则将一张百万级罚单给了富阳农商行,其因“四宗罪”被罚225万元,具体包括:以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向主要法人股东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未能通过有效的内控措施发现并纠正员工违规保管客户物品的行为及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的违法行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后期监管的主旋律将仍旧延续金融严监管基调。苏宁研究院特约评论员江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从宏观的角度讲,让金融业的杠杆逐渐下降从而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泡沫仍是我国当前的重点。并且,银行的严监管也将助推银行从偏混业进一步向专业性转变,从而降低银行业风险传递及蔓延,甚至对证券、保险及支付等行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金融监管,整治金融乱象,目的是清理风险,压缩泡沫,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业内人士表示,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目前监管机构加大对套利、金融乱象的整治另一方面也是在加强金融回归本源并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体。“违规放贷或信贷资金监管不力将极容易导致借款人违约及骗贷案件的发生,从而给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埋下风险隐患,此外,信贷资金绕道流入股市及楼市等也会加大金融泡沫的危害”。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该如何度过严监管“阵痛期”,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认为,任何规范在初期开始都会经历一段不适应期,这样就导致商业银行要进行自我改革,改变多年形成的规章制度,从而加强监管。久而久之,这种严监管就会变成金融机构的自觉行为,这种规范一旦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样企业就度过了监管的“阵痛期”。

  • 上一篇:“几家抬”让普惠金融更可持续
  • 下一篇:工商银行与锦江国际深化互联网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