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一波新鲜热辣小韭菜,正待收割......

时间:2019-10-24

最近,韦博英语被爆跑路欠薪,然后,牵出了学员们的“培训贷”危机。

这让小巴想起,2年前路过某街口,被华尔街英语地推人员游说,一个心软,就被请了“进屋里坐坐”,而后被黏住各种洗脑,2个小时出不来的事情。

后来硬是说家里有事要回去,又说自己没钱,各番拒绝,才能脱身。

庆幸当时这种贷款套路还没那么普及,不然小巴估计就中招了……

所谓的“培训贷”,就是指一些培训机构和贷款机构合作,让学员和贷款机构签贷款协议,学员就可以用贷款来交学费,然后再分期还款。

这种培训贷,主要针对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

老韭菜割完,不就轮到小韭菜们了。

一些教育机构,会把培训贷叫做“教育分期”。

这个叫法就营造了两种假象。

从字面上看起来,只是分期缴费,避开了贷款的字眼。

另外,分期支付的形式,均化了成本,上万的费用一分期,分成了2年还,感觉上压力没那么大了。

这让小巴想起一个段子――

一只口红300块,平均下来每天不到1块钱,就等同于不要钱……

“教育分期”的付费模式,资金流动形式是这样子的:

贷款机构贷出的款项 → 培训公司的账户培训者分期支付的钱 → 贷款机构

所以,机构跑路了,学员还得继续还款,因为欠的是贷款机构的钱。

可怜了那5000多名学员,他们当中有半数以上的人,贷了2-4万元交学费。

这意味着,他们将来要更努力地赚钱,或者降低生活质量来还债。

这个其实跟“预付消费”有点类似,小巴在之前的文章《躲过了ofo,却栽在了买花上......》提到过。

这两种模式有个共同点――

都是要求提前支付资金,捆绑住消费者。

不同的是,普通预付模式,是消费者直接现金充值,而教育分期,则是利用贷款来捆绑消费者。

不过,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样的风险,一旦商家跑路或倒闭了,钱就没了。

所以,我们要警惕这类“提前支付”的消费模式,如果能够选择,最好是“现用现结”,要预付的话,也不要轻易选择周期过长、金额还高的商品和服务。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另外,即便是自我投资教育,也要量力而行,慎用杠杆。

小巴想起美国助学贷款的学生虽然他们是迫不得已但对比两边的情况你就会知道原来在国内读大学是这么幸福

一般来说,我们上大学的学费,大概在500010000元/每年。

在美国,大学生的学费高达57万美元/每年,便宜的也要两三万美元。

对比之下,即使美国的人均GDP水平高,比如2018年美国人均GDP是6.2万美元,也很难覆盖这么贵的教育支出。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所以为了上大学,很多美国学生只好去贷款。

2013年,美国学生的贷款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是美国的第二大债务。

到了2019年,这个数据增长到了1.56万亿美元,涉及4470万人。

借钱容易还钱难。

大学4年下来,背负了二三十万的贷款,这谁顶得住啊!

而且,美国的助学贷款,和我们国家还不一样,他们借到钱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利息了,而我们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4年期间,是政府来垫付利息的。

很多美国学生为了还债,不仅仅是节衣缩食,还要兼职好几份工作。

他们甚至还得继续借钱,比如借信用卡,来维持生活开支。

所以,有一半的美国学生吐槽,不知道自己到底欠了多少钱,另一半觉得,他们永远也不会还得清贷款……

他们花十几二十年来还债,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奥巴马不就是毕业后花了21年的时间,直到2004年才还清助学贷款的。

这样延续下去,是个什么结果呢?

贷款的压力,就会影响到下一代的上学。

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就一身债,哪还有钱给子女做教育储蓄?

所以,他们的孩子,还是得像父母当初那样,通过借钱来支付自己的教育费用。

不然,就只能退学,去上社区大学。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负二代”,代代相传,恶性循环。

对比起来,咱们国内上大学算是“平易近人”了。

但或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主动去借“校园贷”的国内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买潮品,爱攀比,父母不给钱就自己去借。

小巴觉得,理性消费这一课,从学生时代开始,或许就应该好好学一学。

讲完了教育分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要警惕一种叫“求职培训贷”的事情

这是一种针对求职者的骗局。

骗子先是广泛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来面试。

招聘条件看起来门槛很低,而且还通知你尽快来面试。

在简单的面试后,骗子就会说――

你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胜任这个岗位,不过可以参加我们的培训。

培训过后,就安排你入职。

骗子为了留住你,还会不断向你灌输“行业前景很好”的观点,给出高薪的预期。

但等你签完培训协议之后,骗子就会说,培训是收费的,费用甚至高达好几万。

如果这时你反悔,骗子就会要求你支付违约金,这笔钱也不少。

如果你说交费也可以,但是没钱,骗子就会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拿着你的信息,帮你去贷款,然后分期还,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培训贷”。

无论如何,要么就是要你交培训费,要么就是让你申请培训贷。

等你完成培训之后,对方并没有给安排入职,高薪待遇什么的都是空头支票。

有的机构甚至在拿到贷款项之后,培训都还没完成,就跑路了。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招变培”套路。

那对于这种骗局,应对方法其实很简单。

1、看到招聘信息之后,应该先查询公司是否正规营业,可以登录企查查、天眼查等等网站,进行查证。

2、以能力不足要求参加培训,还要缴纳费用的,一定不要答应。

通常来说,实习生或正式员工参加培训,公司会提供一定的补贴,就算没有,也不会让他们支付培训费的。

所以,如果对方提出培训的要求,务必要了解是否要缴费,看清楚协议的内容,再考虑要不要接受。

3、如果对方承诺培训之后,安排高薪职位的,不要只听口头之言,最好落到纸面写成协议。

比如就职什么岗位、工作内容、具体薪酬多少等等,以免对方赖账。

4、涉及到钱款方面的,保留自己的转账记录、收据等有效的证明资料,以备维权。

在找教育机构或者是求职时还是要多留个心眼意识到问题不对最好先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脱身后再去查证为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理财巴士。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瓜分1000万红包,支付宝的这个羊毛怎么薅?
  • 下一篇:本周银行在售热销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