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主产国产量仍存变数糖价或“渐入佳境”

时间:2017-05-06 09:49:13

本文期货日报授权发布。

短期关注巴西,中长期关注印度、泰国和中国

主产国产量仍存变数糖价或“渐入佳境”

全球糖市从长期来看,需求端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未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供应端则变动幅度较大,因此糖市过剩和短缺主要取决于供应端的变化,而主产国巴西、印度、泰国和中国等的产量变化对糖价的波动起主要作用。全球糖市在经历连续五个年度的供需过剩之后,有望在2015/2016和2016/2017两个年度连续出现供需缺口,进入去库存阶段。全球的缺口预期也随着几大主产国的产量前景而不断变化,在影响产量的众多因素中,天气成了重中之重。

全球糖市由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

全球糖市在经历了连续五个年度的供需过剩之后,在2015/2016年度首度出现供需缺口,这也使得国际糖市进入到去库存阶段。进入2016年后,原糖价格连续大幅上涨,对长期缺口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印度和泰国因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降雨同比大幅减少,产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全球缺口预期显现,原糖价格也一路上涨至21美分/磅上方。此后价格在高位维持近三个月的窄幅振荡,但是近期巴西产量预期的变化,再次引发市场对于供需缺口扩大的担忧,价格也冲破了振荡区间,再创新高。

表为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全球供需缺口变化(单位:万吨)

表为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全球供需缺口变化(单位:万吨)

Platts Kingsman在9月将全球2016/2017年度糖市供应短缺预估上调57万吨,至645万吨。对于2015/2016年度,该机构预计全球糖市供应将短缺521万吨,较此前预估上修20万吨。Platts Kingsman表示,两个年度全球糖市供应短缺预估总计被调升约77万吨,主要是受巴西产量下修影响。Platts Kingsman称:“全球糖产量下降主要是受到巴西中南部当前年度糖产量下滑86万吨,及下一年度巴西东北部糖产量预估下降21.2万吨的影响。”该分析机构表示:“如果巴西糖产量继续下滑,可能会进一步调降全球糖产量预估,但目前选择静观其变,看天气和作物单产朝哪个方向发展。不过,巴西糖产量下滑影响部分被美国作物产量前景改善所抵消。Platts kingsman将美国2015/2016年度糖产量预估上修8万吨,将2016/2017年度糖产量预估调升约25万吨。

近期市场普遍上调了全球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的供需缺口,缺口扩大主要因主产国产量或不及预期,令市场担忧。此前市场一直认为巴西2016/2017榨季是个丰产的年份,榨季初期天气干燥,糖厂压榨顺利,双周产量持续在高位;但持续的干燥天气导致巴西主产区单产受到一定影响,产量或不及预期。市场对于印度下榨季的产量预估分歧较大,印度糖协预估2016/2017榨季产量在2300万吨上方,其他机构普遍给出的预估在2200万―2250万吨。泰国下榨季的产量同样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中国2016/2017榨季的产量虽然预计有小幅反弹,但是仍面临较大的缺口。

从历史数据来看,上一次国际糖市牛市的时间出现在2008/2009、2009/2010和2010/2011年度;价格在2008/2009年度出现缺口的时候开始反转;2009/2010年度再次有缺口,只是供需缺口的数量有所减小,依旧处于去库存的过程中,价格继续上涨;在2010/2011年度全球糖市迎来供需过剩的局面,价格也见顶,从高位回落,进入到熊市当中。

本轮牛熊市的转折也因全球糖市再次出现供需缺口,而缺口因主产国产量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其中印度和泰国出现较大幅度减产;中国的减产更多是因为种植面积减少。在2016/2017年度仍有供需缺口预期,明年糖价大概率再创新高,明年下半年糖市或出现转折,再次由牛转熊。

图为全球供需缺口变化和原糖价格走势(单位:万吨、美分/磅)

图为全球供需缺口变化和原糖价格走势(单位:万吨、美分/磅)

强势厄尔尼诺或导致东南亚主产国减产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波及范围广,大约每隔2―7年就会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601099,股吧)变暖,热带西北太平洋则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积云对流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发展,热带风暴和台风数量也就相应减少,登陆我国的次数也会比常年偏少。而热带风暴除了给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以外,也会在我国南方伏旱季节带来充裕的降雨,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这一进程。厄尔尼诺现象一般会造成东南亚主产国印度和泰国降雨偏少,天气干旱,严重影响甘蔗生长。

表为全球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时间和强度统计

表为全球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时间和强度统计

发生在2009―2010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东南亚主产国印度和泰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08/2009和2009/2010连续两个年度,食糖产量较前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到2010/2011年度才逐渐恢复,而全球糖市也在这段时间出现供需缺口。从熊市进入到牛市,相对需求端,供给端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当面临厄尔尼诺这种自然灾害时,产量变化幅度较大,成为国际糖市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再看此次发生在2015―2016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2015年3月,到2016年5月才正式结束,印度和泰国产量遭受巨大损失,其中印度受损情况较为严重。2015年,印度雨季的降雨量大幅低于正常水平,人民正常饮水都遭到巨大影响,甘蔗产量也在2015/2016年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16年,印度雨季的降雨状况整体正常,累计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3%左右,但是由于2016年上半年干旱严重,甘蔗生长已经遭受较大损失,因此2016/2017年度印度产量大概率继续减少,市场也预期印度2016/2017年度或向国际市场进口100万吨食糖。明年的一季度或是全球糖市供应较为紧张的时间段。泰国2016/2017年度或小幅减产,受到影响小于印度,其产量的变化也相对稳定。

中国食糖产量也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定影响,但是受影响程度相对偏小,中国产量的波动更多是因为种植面积和种植效益变化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再加上甘蔗生长宿根性特点,产量呈现出“增三年、减三年”的周期性。但是从2013/2014年度至今,国内产量下滑更多是因为种植效益偏低导致种植面积减少,因此后续国内甘蔗产量的增产周期或不再那么明显,中国或将面临供需缺口,进口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充。

持续干旱给巴西丰产带来变数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东南亚主产国印度和泰国天气干旱,降雨偏少,却会给巴西主产区带来丰富的降水,促进甘蔗的生长,但是要是过多的降雨发生在压榨期,则会阻碍糖厂压榨,影响出糖率。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巴西的产量影响反而是利多,会推动甘蔗产量丰产。自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的厄尔尼诺现象给巴西带来丰富的降雨,虽然去年糖厂的压榨受过多降雨的影响有所延误,但是丰富的降雨给巴西甘蔗产量带来了丰产的预期,不过,却使得巴西甘蔗单产受损,或导致巴西产量不及预期,引发市场对于巴西产量的担忧。

图为巴西甘蔗产量(单位:千吨)

图为巴西甘蔗产量(单位:千吨)

巴西2016/2017榨季天气表现较好,榨季初期天气干燥,糖厂压榨顺利,除5月下半月和6月上半月因降雨偏多导致甘蔗压榨量偏少之外,多数时间内压榨量高于常年同期,市场对于巴西丰产的预期也较为强烈,但是持续干旱导致8月产量不及预期,巴西单产受损,这或加剧中长期内供应紧张程度,因此国际糖价再次走强。

由于巴西本榨季压榨期降雨偏少,市场预期干燥天气或导致甘蔗产量有所下降,市场对于巴西中南部甘蔗产量的预测差距较大,有机构将巴西中南部甘蔗产量从此前预估的6.17亿吨下调至6.1亿吨,还有机构给出的预测为6.0亿吨。若是根据最新的含糖率情况和制糖率来测算,2016/2017榨季巴西中南部的糖产量最大可以达到3600万吨;只要糖价不出现大的调整,制糖量将大概率维持在高位,因制糖的效益远大于生产乙醇的效益。市场对于巴西当前年度产量预估区间为3430万―3600万吨,巴西当下榨季产量仍存在较大变数。

巴西2016/2017榨季截至9月16日,累计压榨甘蔗43132.4万吨,同比增加7.87%;累计产糖2482.4万吨,同比增加19.25%;累计制糖率为45.89%,同比增加4.26%;可回收糖为131.63千克/吨,同比增加0.29%。巴西中南部9月上半月压榨数据大致符合市场预期,9月上半月压榨甘蔗3766.9万吨,同比增加26.87%;双周产糖240.8万吨,同比增加44.05%;双周可回收糖为139.36千克/吨,同比减少5.81%;制糖率为48.15%,同比增加8.21%。从最新的巴西9月上半月的压榨数据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可回收糖同比大幅减少,天气持续干旱对于含糖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巴西的产量仍然面临较大变数。

巴西糖厂用甘蔗产糖,也生产乙醇,由于今年生产原糖的效益远大于生产乙醇,因此糖厂的制糖率大幅高于往年。糖厂选择生产更多原糖来获得更大收益。

  后市展望

全球糖价走势仍主要受到几大主产国产量变化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天气成为重中之重,糖价的高低所带来的种植效益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短期内关注的焦点为巴西的产量,市场对其产量不达预期的担忧仍在,这也预示着原糖或继续维持强势;中长期内关注印度、泰国和中国等主产国产量变化,现在来看,最大的变数依然是印度,市场预估和印度糖协的预估差异较大,将对全球的平衡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单位:新湖期货)

  • 上一篇:汇率对各品种内外价差的影响分析与规避方法
  • 下一篇:全球油企同度“严寒” 石油产业要向“技术为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