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粮食产量“八连增”稳固经济发展基础

时间:2012-08-16

记者见到彭富洪时,他刚从县里农业局学习回来,手里还拿着一沓农业科技资料。这位在“全国种粮大县”江西吉水县排名第一、全省排名第三的种粮大户,在当地被人习惯地称为“彭大户”。“我现在承包了1800亩土地,这些地以前基本都是荒地。”彭富洪说话嗓门很大,在他的构想中,下半年将再承包上千亩土地。

彭富洪一定不知道,在他想尽办法增加粮食产量的背后,是全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八连增”。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2011年的11424亿斤,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是建国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粮食首次连续8年增产,且最近连续5年超万亿斤,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跃上新台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连续8年迭创佳绩的粮食增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夯实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应对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搞好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政策成就“八连增”

是什么成就了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答案就在于一系列的国家扶持政策以及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根本上看,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政策支撑。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要素投入中,政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接近40%。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形成了包括强农惠农富农一整套政策体系。

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业内人士表示,从2002年到2012年的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幅增加了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自2006年起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1406亿元,是2004年的9.7倍。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重要物质基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推动了农业迈向现代化。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可以说,我国粮食“八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全面保障粮食安全

正是得益于政策等因素的大力扶持,我国粮食生产走出了从1998年开始的连续5年产量下滑,自2003年起连年增产。这一增产势头在2012年继续得以保持,目前夏粮增产,奠定了全年增产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有望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

来源:金融时报

  • 上一篇:楼市8月成交环比下滑“金九银十”恐难看好
  • 下一篇:光伏业遭遇生死劫,商务部急召行业巨头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