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小微企业困局难解生产成本攀升融资渠道堵塞

时间:2012-03-02

作为中国经济中对景气最为敏感的主体,小微企业的日子近两年来一直很不好过。

欧债危机阴云笼罩,海外订单遭遇寒冬,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融资困境始终未得到改善,小微企业微薄的利润不断受到侵蚀,生存状况愈发艰难。

2011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先后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数千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今年初完成。这个历时近半年的调查显示,三地发展模式虽有差异,但所面临压力却惊人的相似,而且尽管扶持政策频出,小微企业严峻的生存状况却丝毫不见好转。

成本逼人

过去一年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大幅上升的成本。由于劳动力供需比日趋紧张和物价不断上涨,小微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日益沉重。

过去两年间,国内多地上调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东莞为例,其最低月工资在2009年为780元,2010年升至920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1100元。

市场定价工资水平也在节节走高。伴随物价上涨,生活成本的攀升推高劳动者的预期工资。多数受访者告诉财新,2011年工人工资普遍较2010年上涨20%-30%,部分基数较低的行业甚至出现50%的涨幅,而这种趋势还在延续。这对利润本就薄弱的小微企业来说,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更视之为梦魇。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提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在2004年已经出现,人口抚养比则将在2013年达到最低点,两者之间只有九年时间,远远少于日本、韩国在两个转折点之间三四十年的调整期。“走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前面,劳动力短缺会前所未有地表现出来,工资上涨的压力还会继续。”蔡昉称。

各地区、各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状况不尽相同,劳动力紧缺和用工成本增加程度也有所区别,但工资薪金上涨的趋势已是毋庸置疑。

“人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去年给2500元,今年就得涨到3000元,不涨工人就跳槽。现在哪儿都缺人,熟练工放走了也不好找,就只好加薪。”北京联志兴诚冷气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连智向抱怨。在他看来,企业成本上升最大的就是人工成本,但企业主在工资谈判上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接受,而利润又很难跟上,长此以往,企业经营很难维系。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在侵蚀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能源化工产品一涨价,制冷材料就跟着涨,但我们没法给客户提价。过去一年里,因为这些成本上涨,接近七成的利润都没了。”王连智称。

青岛博翔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孙经理告诉财新,其公司主要经营人造草坪,由于其销售群体的特殊性,所以过去一年业务和订单量未受太大影响,且公司仍打算扩张规模。不过,原材料、用工、房租水电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正受到严重挤压。“我们上游涨价,但对老顾客,你能说不给优惠还提价么?”

对原材料依赖比较大的行业,如家具百货、服装服饰等,对原材料的上涨极为敏感。按照阿里巴巴的调研,在环渤海区域里,这些行业认为原材料上涨对经营影响较大的企业数均超过60%。与此同时,这些以加工、代工为主业的小微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弱,无法完全转移增加的原材料成本,未转移部分只能通过缩减利润的形式由自身承担。

“我们的感受要比官方的CPI数据高很多,个别品种价格涨幅可能翻番了。”天津坤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军称,由于其公司产品定位更多面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以品质要求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利润率也相对较低。“一旦人民币升值或者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可能就不赚钱了。”刘小军称。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认为,针对生产成本上涨,政府能做的就是在小微企业缴纳员工保险和公积金福利等方面给予补贴,“政府越来越多要求小微企业规范经营,但这会带来很大生产压力。政府可以给予补贴缓解压力”。

某些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应对成本上升,但这条路径并不适合小微企业。很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本地资源,订单并不充裕,对新市场的开拓也往往依赖于亲友圈子。至于产业升级,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也知道高端产品利润率高,但转型谈何容易?产品线要升级,工人要培训,钱从哪里来?一旦亏了,企业也就倒闭了。”沈阳一家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的小型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称。

订单两难

出口型小微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痛苦。发达经济体的需求锐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出口。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贸易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贬值,2011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近5%,议价能力缺乏的小微企业步履维艰。

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产品竞争力欠缺,客户黏性较低,小微企业往往会最先受到危机冲击。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课题组的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4家目标企业中,出口订单同比大幅度减少和有所减少的企业占47.2%,而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高达49.3%。

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小微企业在订单方面的状况略有差异。按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的调研结果,较之长三角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订单压力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当地企业订单较多依托大企业有关。

当地接近60%的受调研小微企业承认受到大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影响。此外,环渤海区域因为没有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的产业集群效应,专业市场相对不发达,也少有商会等组织支持,订单压力更加明显。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订单状况略好。申银万国近期在对珠三角地区调研后,称当地电子、家电和玩具类企业订单并未明显恶化,较去年10月甚至有所上升,不过订单开始出现变短、变小、变急的趋势。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长三角地区。财新在温州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订单量仍然充沛。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低端制造业订单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不过,由于受到汇率波动、资金周转瓶颈等因素影响,企业为回避风险,正在减少或者干脆拒绝接受长期订单。

“去年上半年生产一个打火机是五美元,签单时一美元兑人民币六块六,但三个月后人民币升到六块五。本来就是薄利,这样的升值我们承受不起。”温州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中坚告诉财新,签单时很难将汇率变动风险囊括在合同中,所以企业对于接受长期订单非常谨慎。

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遥遥无期,欧债危机随时可能引发更大风险。这个寒冬对于那些依赖出口的加工企业来说格外漫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形势,小企业将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作为首要的应对措施。其次则是开发新产品和转向内销。在接受调查的小型出口企业中,考虑三种应对之策的比例分别为53.9%、42.1%和34.2%。

天津坤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军告诉财新,欧债危机对企业订单的影响十分明显。“尽管新客户占了订单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主要还是依靠老客户,但这块下降明显。只能通过B2B平台或者展会去寻找新客户,但竞争压力很大,效果也十分有限。”

大连一家服装企业老总对财新表示,去年的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该企业以高档西装出口日韩为主,部分订单可以以人民币结算,因此汇率风险相对较小。

“不过,确实能感受到冬天来了。在谈判过程中,底气也不是很足。”他年内打算将业务向国内转移,但感觉压力颇大。“国内竞争更残酷,且扩张成本过高,不管是房租、人工、税负,要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毕竟,外贸政策或者交易流程都相对规范,一旦改做内贸,你就要考虑很多其他的方面。很难说你的投入能和产出能成正比。”在他看来,税收因素也是企业不愿意改做内贸的重要原因。“做出口毕竟还是有退税的,可一旦改作内贸,税率可能会更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也会比较多。”

融资死结

民营企业信贷难,在小微企业身上更为明显。小微企业贷款量相对较小,但由于它们多存在轻资产、资信评级不足等先天障碍,贷款能力要远远弱于大中型企业。

不少小微企业主在接受调查时均反映银行贷款难度大,即使最终成功贷款,由于手续过于繁琐且申请周期长,也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缺乏足够担保和抵押而导致贷款失败的案例十分普遍。多数存在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只能通过亲友或者民间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这需要承受远远高于银行的资金成本。

部分受访者表示可以通过个人信贷的方式获得贷款,但这同样需要抵押物,且贷款额度较小,很难解决企业经营的资金缺口。

银行对小微贷款缺乏兴趣。虽然国家政策逐步向小微企业倾斜,但落实到操作环节,银行仍存在诸多担忧。这也可以从银行处得到证实。一家位于东北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员告诉财新,即使目前又到了冲贷款的时点,该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兴趣不大。“没有抵押,肯定是做不了贷款的”,该信贷员说。即便是发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其信贷申请在初审阶段就很难通过。

“贷十个100万和贷一个1000万银行收入一样,可前者成本就高出太多了。”该信贷员称,其部门人力有限,而很多小企业财务流程不规范,对其调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并不愿过多地接手小额信贷业务。

“根本就不敢想从银行贷款。厂房都是租的,哪里去找抵押物啊?”北京联志兴诚冷气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连智对表示,公司资金短缺时只能通过亲友周转,年利率甚至要达到25%。

小微企业资金紧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货款拖欠状态较为严重。北大和阿里巴巴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认为2011年客户拖欠货款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企业数比例为30%,相比2010年上升6%,升幅仅次于员工工资上涨和国内外订单减少两个因素,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拖欠货款的状况在环渤海区域更明显。由于当地很多小微企业主要为当地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配套生产,而大中型企业付款流程复杂、漫长,在经营形势较好的时期,小微企业尚能承受,在经济不景气时,大企业自身资金也受到冲击,漫长的支付流程更会对下游小微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多数小微企业选择拖欠自己的上游企业进行缓解,使得压力进一步传导。

对一些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时间过长也会对企业流动资金产生压力。“从申报到最终到账得半年时间。就算你手续都全了,也总有理由拖着你。到最后,企业流动资金不够,就只能慢点接订单。”一家从事金属原材料出口的企业负责人称。

“对于那些下游回款比较慢的中小企业来说,部分可以做应收账款质押。如果下游是国企,相对风险小些,银行还勉强可以做,但如果是私企,或者应收账款过度分散,银行就不愿意做了。”东北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员称,部分中小企业虽属优质,但风险评估过于复杂,因此信贷流程可能较长。“但很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时点性的,这种状况走银行太慢了,银行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挨家公司做风险评估。”

他认为,要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兴趣增加,财政就必须对中小企业给予足够贴息,降低银行风险。另外就是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来说,放宽对抵押品和质押品的要求最为立竿见影。不过,银行层面不太愿意这样做。”

另一家面临上市的城商行信贷员对表示,由于担忧不良率上升影响上市,管理层对小微企业贷款并不积极。按照证监会日前公布的信息,目前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待审企业中,共计有14家城商行、农商行排队上市。诸多城商行处于上市敏感时期,对不良率的管控也更加严格。

该信贷员对笔者表示,尽管监管层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增幅和增速均有量化指标,但很多银行都是被动在做。“对银行来说,风险和利润永远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风险高,假如最后出了问题,不良率上来了,政府不会为我们买单。”

此外,接受采访的信贷员,很多都对近期担保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担忧,称这可能会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缩紧。去年,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深陷资金链困境的报道见诸报端,此后,部分银行内部开始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担保机构的风险重新审视。这种状况不仅仅出现在面临上市窗口、风控要求更严格的城商行身上,很多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亦开始对此制定更严格的要求。

何以解困

近几年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新政策层出不穷。特别是2011年,一系列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接连出台,中央扶持小微企业的意图异常明显。但小微企业的实际感受却并不明显。

很多企业主表示,国家扶持政策的获得程序较为繁琐,而且在具体操作环节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相比之下,小微企业更希望看到融资途径的拓宽和税负的减免。

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银监会虽亦做出努力,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中小企业融资债券,并对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给与量化要求,但实践中极难落实。由于缺乏高效全面的征信系统,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或谨小慎微,不愿贷款;或难有足够的人力,实现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审查流水化作业。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认为,加强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改善银行传统信贷流程,设计出对中小企业更具针对性的信贷流程至关重要。“而且,这些信息应该向更多机构开放,而不仅仅开放给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小型金融机构或者民间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应该开放。”

他认为,只有对非银行的信贷主体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与银行形成互补,推动信贷技术创新,提升小企业信贷的服务能力和效率。“针对不同的小额贷款公司应给与不同的信贷评级,对那些做得比较好的,比如着力解决100万以下贷款需求的,应该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看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必须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将此作为“传动器”,通过引入竞争来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融资成本。

“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几家做,那就贵上加贵,如果有很多人做,各想奇招就可以改善服务效率。”周其仁称,针对小微企业的困境,财税政策也必须发挥更多作用。“各国多多少少对小微企业都会有一些政策优惠。当然这个优惠能不能用得好?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普遍用,不能变成有关系才能拿到。”

来源:华声在线


  • 上一篇:渠道致胜 创新共赢——中荷人寿联合北京银行发布联名卡
  • 下一篇:欧央行再释放宽松信号 多头将“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