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标准“内外有别” 食品安全焉能保证?

时间:2017-05-12

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虽然只有九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4月20日《新京报》。


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边是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类似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并不少见。从“麦乐鸡”到“蜂胶造假”,再到“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这些类似的备受质疑的食品不安全背后,大都存在着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双重标准:按照国际标准是不合格的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是强制不得出售的食品,但按照柜内的相关标准则是符合安全界限的,有些甚至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检测标准。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下,同样一种食品,国外甚至就是不安全的,而在国内却是被有关生产销售商振振有词的以符合“安全标准”和“没有检测标准”而在市场上畅通无阻的。

食品标准“内外有别”,必然导致国内食品安全准入的“洼地”效应,对于国外食品而言,可以轻而易举地因为不符合本国标准而转战内地,并且对内地的消费者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以符合“安全标准”的理由傲慢无礼。同时,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外有别,也必然大致大量在国外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和不安全的食品加工行为涌入国内,这对于国家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而言,无疑将是潜在的隐患和伤害。而同样是这样“内外有别”的食品安全标准,一方面将重创国内食品加工行业的国际形象,影响在国际市场空间的拓展,一方面则容易导致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因“内外有别”的安全标准而不会去自觉升级生产技术、升级质量安全界准线,这无疑是对国内一些不安全的甚至是不发的食品生产行为提供了滋生的空间和生存的机会,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标准影响下,食品安全又如何能保证呢?特别是在“内外有别”的食品安全标准中,国内安全标准还存在大量过期标准、标准空白等现象,就象前不久出现的“毒蘑菇”等初发生时相关部门以“无检测标准”而难以甄别事实一样,这对于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而言,将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和无奈!

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食品安全断然难以保证。在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涉及对象和范围不断蔓延,相关监督行为手忙脚乱和滞后半拍的情形下,我们是在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还不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拔高和充实,如果还坚持那种“内外有别”的食品安全标准,这不仅对于公民健康权益和食品安全而言,是个难以释怀的阴影,对于食品行业发展而言,更是一个看得见却无法消除但会久痈成大疾的潜在“癌细胞”。

因此,要想强化食品安全,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除了强化生产监管和责任追究之外,更关键的则是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消除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畸形。首先应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那些落后的、陈旧的标准进行完善和修补,对那些与国际标准发生矛盾冲突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完善和拔高。其次是参考国际标准,及时对国内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国内食品安全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并达到与国际最严厉标准、最高级别标准保持一致。其三则是应开门立法,对于相关空白检测标准实行开门论证式标准确立,走出食品行业自定标准的“自证清白”式畸形,从而让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真正成为食品生产企业的高压线,成为食品安全的检测线,并成为监督食品安全的“火眼金睛”。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许朝军

  • 上一篇:白酒涨价为何牵动国人神经?
  • 下一篇:谁是国产葡萄酒的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