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夺命散装奶再敲乳品安全警钟

时间:2017-05-12

就在国家质检总局严格重审乳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大力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口,甘肃省平凉市却又引爆一枚重磅炸弹:数十名婴儿因食用当地生产的散装牛奶发生集体食物中毒。

39人入院3人死亡

4月7日,甘肃省平凉市发现有多人因食用散装牛奶而食物中毒事件。截至8日11时,平凉市人民医院和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已收治39名疑似食物中毒患者。

经过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疑似食物中毒病例几乎都食用过散装牛奶。在这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医院证实已有3人死亡,均为2岁以下婴幼儿。

据悉,甘肃省卫生厅派出的专家组已赶到平凉,与当地市、区两级医疗救治组一起开展救治。平凉市政府和卫生局的联合声明说,目前收治的疑似食物中毒患者中,除1例重症外,其他病情基本平稳。

最新消息称,经医院方抢救,截止9日已有15名患者治愈出院。

诊断亚硝酸盐中毒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院方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关于详细信息院方拒绝接受采访,只称都有政府统一公布情况。

而甘肃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副局长朱乐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平凉食物中毒事件确认系亚硝酸盐中毒。将患者呕吐物、有关奶牛场残存奶的样品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权威检测,检测显示,检测物中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

据了解,亚硝酸盐即通常所说的工业用盐。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介绍,亚硝酸盐中毒会影响中毒患者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致使患者组织缺氧,可以导致恶心、眩晕、呼吸窘迫,直至昏迷、大小便失禁,如治疗不及时可能死亡。

资料显示,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几率较高,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认定为特大投毒案

亚硝酸盐一般在一些陈旧性食物中产生,如熏腊制品、泡菜、反复煮沸的开水等,此前还从未现身于鲜奶之中,它是怎么跑进新鲜的牛奶里的呢?

平凉市紧急处置“4·7”牛奶中毒事件领导小组10日通报说,平凉市崆峒区牛奶中毒事件确认为特大投毒案件。

通报说,中毒事件发生后,平凉市公安部门全力展开案件侦破工作,在公安部、甘肃省公安厅刑侦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经现场反复勘验,调查取证,检验鉴定,确认此案为特大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抓获,案件侦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审讯和调查取证工作正在进一步进行之中。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乳品生产中确实可能自然产生少量亚硝酸盐,但此次事件与之前的乳品质量安全事故有明显的不同,病例是在同一时间突然集中出现的,且病况很急。犯罪嫌疑人选择散装牛奶投毒大概是觉得散装牛奶不用经过很多检测把关,得手的几率高。

当地通知禁食鲜奶

事件发生后,平凉市、崆峒区高度重视,在积极组织救治的同时,逐户排查食用相同牛奶人员情况,对有症状的人员立即送往医院。经初步调查,疑似食物中毒病例均食用过平凉本地两个牛奶厂的散装牛奶。

涉嫌销售毒奶的两个奶牛场均已被查封,对有关人员采取控制措施,全面进行事件原因调查。

平凉市各小区门口还出现了由相关社区发出的紧急通告,通告内容为“接上级通知,养牛户供给的鲜牛奶出现问题,严禁食用,请相互告知。”

自从时不时的曝光一些品牌奶粉的问题后,有的妈妈无奈中选择本地的新鲜奶源。其实这种直接挤出的牛奶形式上感觉倒是新鲜,可存在着很多隐患,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牛的健康状况不得而知,对牛奶的质量无法鉴别。更何况在夏天,牛奶暴露于空气中两小时就会生长细菌,要注意辨别所购牛奶是否已出现腐败问题,这样的牛奶看似新鲜其实未必新鲜。

据乳业专家解释,牛奶中本身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亚,也有从牛身体里面代谢过来的,来自饲料里面的,土壤里面的经过循环进入的等。在加工过程中,有的厂家用稀硝酸清洗管子,也会有少量污染。如贮藏不当,亚硝酸盐会明显增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银川市一些地方就发现过部分养殖户用工业用盐喂奶牛。

事实上,亚硝酸盐早已是乳品检测中的“规定动作”。去年,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因被检出亚硝酸盐而遭遇海关拦截。

但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根据旧的乳品管理规定,生鲜乳是不能直接销售给顾客的,而据新的规定,奶农持有相关证照的前提下可以自行销售生鲜乳,不过这一块的质量检测存在盲区。

平凉无乳企重获生产许可

4月1日起,中国数千家奶制品企业中的很多中小型厂家没有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生产许可证资格审核被关停。

记者查阅甘肃省质监局2日公布的重审合格企业名单时发现,21家过关企业中竟然没有一家企业位于平凉市。换言之,即平凉市目前没有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乳品生产企业。

今年初,平凉市质监局崆峒分局对全区含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生产企业10户次,抽检原料和成品样品4批次。在检查当中,有2户企业存在超前打印生产日期和违法委托加工生产行为。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一种擦边球现象,如当地一家小有规模的食品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乳品和饮料。王丁棉指出,该企业只要持有饮料生产许可证,就可以合法生产含乳饮料,但不能生产全乳制品。

这意味着,一些未能通过乳业生产许可证重审的企业将可能借其他途径继续生存于乳业的中间地带,给含乳饮料领域种下风险。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照

  • 上一篇:浅谈优质葡萄酒的推广路径
  • 下一篇:正确认识婴儿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