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药品短缺时有发生多为制度乏力

时间:2017-05-13

心脏病手术时必备药鱼精蛋白注射液短缺、乙型血友病患者救命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告急……近年来,一些药品短缺现象时有发生,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在药品产能过剩的今日,药品短缺的事故仍然不断上演?

在我国,药品短缺既涉及品种数量、应用量,也涉及医院的数量、范围和持续时间,还与是否被弃用、或有适宜的替代品种等因素存在关联。此外,在招标采购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中也存在着“缺陷”。

2006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乌日图等组织开展的12个城市4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调研显示,342种短缺药品主要是临床常用药和治疗特殊病和罕见病的“孤儿药”,其共同特征是价格相对低廉。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专题调研结果却显示,媒体报道和地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为短缺286种药品中,没有经销的只有14个品种,占总数的5%,另有6个品种存在短缺风险。

从该结果至少可以看出:廉价短缺药品确实存在,但数量有限,且药品短缺的总体情况并不明朗。

当然,药品短缺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010年就收到178种药品短缺的报告,包括抗癌药、麻醉剂、大量静脉注射液,以及用于急救处理的药物。

如果说廉价药短缺只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话,而救命药的短缺,就跟鱼儿断了水一样,患者面临的境况将难以想象。

药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出现阶段性、局部的短缺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可以有效防范。美国应对药品短缺的最新举措包括药企停产处方药之前要报备FDA,加快对新制药厂厂址、药品供应商等的审批速度,以及审查药品短缺是否导致了价格敲诈或非法囤积行为等。

可喜的是,2011年12月20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为解决基本药物,特别是“孤儿药”、某些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等可能存在短缺的问题,要“实施国家统一定点生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备,从根本上保证供应”。

“从根本上”这4个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家要建立起一整套防范药品短缺的长效机制呢?如果是,希望越早越好。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徐述湘

  • 上一篇:晕车药走俏春运 飞赛乐以“少”胜“多”
  • 下一篇:国内药企唯有迎难而上寻找生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