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十二五”余热发电将形成1000亿元投资

时间:2012-03-08

以EMC为主的余热利用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将在我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融资瓶颈正影响着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在融资政策上向这类集节能和服务两个产业于一身的企业进一步倾斜。

5年千亿市场规模

刚刚公布的2011年GDP能耗结果并不理想。

据国家统计局2011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01%,未达到2011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的目标。

尽管大多数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将有所放缓,但每年8%以上的增速,仍意味着降低单位GDP能耗存在巨大压力。

紧随其后,工信部对外公布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保持工业年均增速8%的基础上,支撑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指标难度不小,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6.7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较“十一五”的6.3亿吨还多出0.4亿吨。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从现有的装备节能中寻求突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在工业节能中,潜力最大的方式是余热余压的利用,而合同能源管理(EMC)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规划》提到,“十二五”将在钢铁、玻璃、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余热余压发电要实现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

“这相当于一个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按照每千瓦造价5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余热余压发电将形成1000亿元投资。”一位业内人士计算。

产能调控不影响市场前景

尽管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但也有不少人士担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进一步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等上游相关行业的供过于求形势进一步凸显,加之“十二五”对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将使主要依托“高耗能”产业的余热利用行业失去依托。

工信部原材料司2月27日发布的数据已经显示出这一趋势:2011年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9亿元,同比下降8.3%,为5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

“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往往是结构性过剩。”多位从事余热发电行业的人士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水泥与玻璃等产品还有巨大需求,这足以支撑起余热发电行业今后的市场。

  • 上一篇:互联网巨头跨界电信业,移动互联网变革IT业生态
  • 下一篇:五大发电集团去年全部盈利,去火电化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