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扩内需”不妨先“补内虚”

时间:2012-08-21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增强国内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和水平,进而保持市场活力、经济增长率和居民就业率,应该说是“稳增长”的重要内容。

居民、企业和政府,是扩大内需的“三驾马车”。在收入增长缓慢,分配尚有种种不公,教育、医疗、养老后顾之忧如影随形的背景下,让居民甘愿自掏腰包,去积极消费或者超前消费,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特别是消费意愿强的中低收入者,受制于收入水平低,只能“着力保障”日常生活必备的开支。至于企业,也因为受以销定产,市场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生产也难以红火,利润上不来,让其加大投入、扩大产能,也难以做到。

居民和企业这两驾“马车”动力不足,那么,拉动内需的主动力自然“旁落”到政府身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政府履行扩内需职责的首要选项。其次,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经济刺激计划,帮助我国度过了时艰,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如基础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等等。

最近,不少城市在暴雨中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严重缺陷,正如有评论说的,现在不少城市建设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上半身”,不顾“下半身”。其实,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虚火”症状。

从这点来看,新一轮的扩内需刺激计划,就应该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眼前和长远、面子与里子、显性效益和潜在效益,把“扩内需”与“补内虚”结合起来,优化投资结构,将资金向经济社会运行的薄弱环节和部位倾斜。温总理在河南洛阳等地考察时就要求,必须深刻汲取教训,下决心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规划和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这既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也为城市未来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

循着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建设这样的“补内虚”的思路,我们可以找到“扩内需”的诸多切入点,如过去曾经搞过的全国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等。现在,加大对中西部特别是那些落后省份的铁路、公路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一种尝试。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上与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有关。要加大对这些地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也可为这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还有,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三四线城市的住房相对一二线城市,供求上尚处于虚弱状态,也可将其作为扩内需的潜在增长点,如果政策引导恰当,它将成为扩大内需较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一言以蔽之,固本强基补虚,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智慧,在谋求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将“扩内需”与“补内虚”统筹兼顾,既考验着“决策者”发现“内虚”的智慧,也考验着执行者敢于“下药”的魄力。(单以琪)

来源:中国审计报

  • 上一篇:时评:让民资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动力
  • 下一篇:白酒企业群攻“国酒茅台”实为利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