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乳品新国标倒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时间:2017-05-10

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近日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大企业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11月28日《人民日报》)。

送审稿提出的标准是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而此后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专家们均表示不清楚。在三聚氰胺阴霾尚存的当下,相关部门不仅不回应消费者的质疑,不想办法提高乳品标准,反而让乳企自己起草乳品国标,在奶业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推翻送审稿,大幅降低乳品标准,导致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差”。中国乳品标准如此之低,乳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如何放心?监管部门与乳企的社会责任感何在?

面对奶业专家的质疑,内蒙古奶协秘书长曾辩解说,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但是广大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且不说国情不是乳品质量低劣的遮羞布,国人的健康消费权利不容绑架;所谓顾及散户奶农利益的解释更是滑稽。相关部门为何不对奶农进行技术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呢?

乳企或许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做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罔顾民意,而相关部门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酱油,保持失语状态,更令人失望。如果相关部门不对乳品新国标“倒退”作出解释,不拿出行动督促中国乳企提高质量,消除消费者疑问,消费者恐怕只会用脚投票。穷人喝不起牛奶,经济条件稍好的消费者奔洋奶粉而去。最后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监管部门自废武功、自伤公信,中国乳企把市场拱手让人,消费者经济负担增加。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一则旧闻,5月份国家发改委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以了解乳品进口、数量、价格、生产等情况。其中包括被媒体指“顶风涨价”的企业雀巢、澳优等。尽管各种成本上升是洋奶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是,毋庸讳言,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国产奶粉面临信任危机。尽管洋奶粉价格不断上涨,每罐奶粉动辄几百元,但是洋奶粉仍被不少中高收入消费者青睐。洋奶粉逐渐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有报道说,部分洋奶粉在毛利率高达60%的情况下,仍继续上调价格,说涨就涨,底气十足。

虽说洋奶粉不应是中国市场的价格独立王国,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但是中国乳品新国标莫名其妙大幅降低,监管部门与中国乳企对乳品标准过低的质疑集体保持沉默,监管部门甘做甩手掌柜,作壁上观,只会加重消费者的怀疑,把国产乳品与消费者推向更加尴尬的境地。

在喧嚣的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是国产奶粉的优势竞争筹码。然而,中国乳企不是抓住洋奶粉涨价的契机,拿出诚意与行动,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反而自降乳品质量标准,一门心思做傲慢的鸵鸟,漠视如潮的质疑声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叶祝颐)

来源:中国商报

  • 上一篇:“企业家不愿做实业”值得深思
  • 下一篇:天然气改革别重蹈自来水改革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