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涨”字背后存蹊跷,物价凸显三大矛盾

时间:2017-05-10

“粮食丰产了,食品却领涨”

“排骨一个月一个价,最高时每斤涨到30多元,菜、米、肉也赛着跑上涨,口粮开销占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了。”说起“一日三餐”的花费,北京西城区居民张秀英直叹“太贵”。

在新一轮物价较快上涨中,食品价格被视为“领头羊”,让

百姓感觉“餐桌负担”越来越重。

全国人大代表、纺织女工张晓燕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消费主要花在“吃”上,感受更明显“现在早饭吃一碗馄饨和一套煎饼果子要八九块钱,比前几年涨了一大截。”

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百姓感受背后有统计数据支撑。去年8月以后物价涨幅虽然开始回落,但全年5.4%的涨幅仍远超年初4%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令人费解的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为何食品价格仍大涨?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委员认为“表面上看农业丰收了,食品价格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条件,之所以出现急剧攀升,与去年的投机性炒作、一直以来粮食生产结构性弊端,以及调控预警相对滞后都有关系。”

那么,如何为百姓餐桌“减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认为,“控物价”与“增收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要避免中低收入群体陷入“收入跑不赢C PI”的尴尬。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减轻普通百姓的生活压力。

“政府还要完善市场调控和监管,消除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短供,严防投机炒作。”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说“同时还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代替散户种养模式,提高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

  “产品已提价,公司仍喊亏”

涉足食品行业的天津华明集团董事长刘乃兰委员已年近七旬,她常常逛菜市场,也感觉当前物价偏高,她道出了“成本上涨”刚性拉高物价的无奈。

“糖价从十年前每吨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另外人工、水电等其他成本也在上涨,食品厂生产的冰激凌出厂价虽提高三四毛钱,但依然利润微薄。”刘乃兰委员说。

对于成本推动,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代表也深有同感。她说,作为一家主营纺织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年仅用工成本就增加20%。

融资遭遇“趁火打劫”,也是企业转嫁和推高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天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由于银根收缩,贷款指标竞争激烈,银行变相“抬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大增,企业只能给产品提价。

另一个物价推手是国外“输入性通胀”。欧债危机发酵,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一些国家滥发货币“救市”,对国内物价上涨形成潜在支撑。

  • 上一篇:火电投资额6年减少近半,今年电力缺口或增三成
  • 下一篇:话语权议价权缺失,机械工业面临“前阻后追”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