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药企难以承受成本价格倒挂,劣质药材大行其道

时间:2011-04-25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加之受“价低者得”招投标机制制约,中药企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下难堪重负,甚至出现了类似之前奶业的“三聚氰胺”现象,生存与发展面临考验。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药品招投标制度亟待打破恶性低价竞争的局面,建议国家建立药品储备机制应对药材价格异动。

成本价格倒挂药企难以承受

记者近日在全国许多知名中药企业调研了解到,中药材价格暴涨成为这些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大华说,中药材价格近年来呈现上涨之势,但去年以来,在灾害频发影响产量的市场预期及游资炒作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药材价格呈跳跃式上涨趋势。据广州市医药行业协会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去年以来,七成中药材常用品种价格涨幅均超过了50%。

据全国药品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市场上537种常用中药材中有84%价格上涨,涨幅一般在5%到180%之间。其中,以太子参的涨幅最为明显,全年涨幅高达353%;党参涨幅达162%;三七涨幅达68%。其他中药品种如虫草、当归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

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难以有效调节市场价格。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厂长李燕钰说,目前药品实行以“价低者得”为导向的招投标制度,虽初衷是为了降低药价,但却影响了中药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而药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药品的优劣,许多企业为了以价取胜,采取低价竞标,甚至竞标报价低于药材原料成本价,“如厂里通过招投标进入医院的六味地黄丸、牛黄上清片、山楂丸等药品就被压得根本没有利润”。

据北京同仁堂集团董事会董事陆建国介绍,从1998年开始,国家和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都对药品定价目录基保及基本药物药品价格进行了多次降价,企业生产经营的这部分药品的利润很低,部分药品已出现倒挂。在目前情况下,药品原材料由市场调节,进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药品由政府定价,在尚未规范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企业承受着来自市场和政府管理的双重压力。

“劣币驱逐良币”显现安全隐患药品

记者走访的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陈李济等多家知名老字号中药企业负责人反映,目前医改实行的招投标制度,以价格为主要导向,“价低者得”的原则使部分药厂为了竞标成功追求低价,为降低成本只好从药材上做文章,直接影响了药品质量。

李燕钰说,目前,每种常用中药或中成药都有几十个厂家在生产,每个厂家生产的药品都存在成本和质量差异,但却都使用一个价格,这就使得优质的药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甚至一些优质药品因高成本难以达到基本药物目录规定的统一价格,只好退出医院市场,而一些偷工减料的药品反而大行其道。

魏大华举例说,蛇胆川贝液目前最高限价仅为6元/盒,若高于此价即使是真材实料也会被挤出医院市场。相反,一些偷工减料药品反而因成本低而轻松入围,导致部分优质产品因亏损而减产或停产,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从长远来看,中药很可能因劣质而无效,遭到广大患者弃用。

  • 上一篇:欧盟对我大豆蛋白反倾销,出口或存在恶性竞争
  • 下一篇:国内钢市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意识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