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仅五成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节能灯产品鱼龙混杂

时间:2017-05-11

近几年,我国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推广节能灯,但近日国内多省市相关机构在抽检中发现,仅约五成节能灯符合国家标准。节能灯偷工减料,能效虚标,环保不符,产能分散,代工监管不严等乱象已经成为行业痼疾。

节能灯屡次抽检问题多

数据显示,从2008年起,我国启动财政补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活动,对使用节能灯产品的城乡居民和大宗用户分别给予50%和30%的补贴,到2010年已补贴了3.6亿元。

照明业内人士表示,那些取得国家财政补贴的品牌,应该是需要满足很多“苛刻”质量条件的,比如汞含量、使用寿命、节能认证等,在产品管控上更应该重视,不应该出现这种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事件。

但事实是,国家补贴并没有改变目前节能灯行业乱象:偷工减料,能效虚标;功率不符,偏差较大;伪节能,牺牲环保;小企业多,产能分散,代工居多。行业乱象导致节能灯“不节能”的尴尬。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53种节能灯比较试验结果。结果显示,53个样品中只有28个样品所有测试项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即节能灯合格率仅为52.83%。一些产品分别在互换性、谐波、灯功率、初始光效等不同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知名品牌赫然进入“黑榜”。

除北京之外,各地节能灯抽查情况也都不理想。辽宁省工商局日前委托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沈阳、丹东、铁岭等市销售的节能灯质量进行监督检测,共抽查28个批次,7个批次合格,合格率仅为25%。广东省质监局抽查了广州、佛山等8个地区100家企业生产的节能灯100批次,仅43%的节能灯迈入合格门槛。安徽省工商局近期在合肥、巢湖、阜阳、亳州四市抽查了29家经销单位的40组节能灯,其合格率也只有52.5%。

快速扩张致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节能灯抽检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专家在谈及原因时都会点到三个关键词:一是技术,二是利润,三是市场。

国家家用电器质检中心的唐建霞表示,部分企业缺少生产节能灯所需的技术能力,对产品的最终质量控制不力。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认为,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的节能灯生产企业的技术仍与日本、欧美等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产能却急剧扩张,配套产业的匹配度不够,降低了产品功效,导致出厂产品中良品率较低。

  • 上一篇:我国一季度贸易逆差背后两大隐忧不容忽视
  • 下一篇: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中国机床零部件亟待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