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万能险新规落地 明年起新保单销售难度加大

时间:2016-09-09
保监会对人身险的监管新规的靴子落地。

保监会官网于9月6日公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及《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两项通知的落款时间为9月2日。

备受关注的是,文件主要针对万能险和中短存续期产品提出相关要求,对传统险和分红险影响有限。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师孙婷表示,新政对半年内的短期资金面影响较小,中期存在压力,看好险资规模长期增长。

强化保障属性 上市险企优势明显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再次提高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水平。

早在2013年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保监会将保险金额与保费或账户价值的最低比例要求由105%提高至120%,该风险保障水平已是世界较高水平。此次,保监会进一步将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年龄段的死亡保险金额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该风险保障要求超过美国、欧洲、亚洲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保险监管部门要求。

国信证券(002736,股吧)分析师表示,保险产品功能属性可以分为保障功能和理财功能,与国外万能险在两种属性上相对均衡的体现不同,国内资产驱动型险企的万能险更加倾向于理财功能,实际提供保障不足,而提升保险金额与累计已交保费或账户价值的比例目的即在于强化保单的保障属性。

该规定对险企的影响迥异。国泰君安有关分析师认为,目前寿险行业分化明显,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达成转型共识,聚焦个险渠道和期缴业务,积极推进保障型产品发展;而部分比较激进的民营保险公司则采用高负债成本加激进投资策略的做法迅速做大规模。保监会的系列监管措施将促使行业回归理性,上市公司优势明显。

险资定价需更加保守

近年来万能险增速较快。2016年前7月,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新增8670亿元,同比增长118.6%,占原保费收入比重为35.1%。

保监会的新规显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调整为年复利3%。”

穆迪高级分析师兼高级副总裁严溢敏表示,保监会也把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从3.5%调整至3.0%,意味着保险公司在定价的时候需要更为保守,以防止利差损的出现,尤其是在现在的低利率环境底下。

国信证券认为,调低万能险预定利率将降低保户对万能险偏好程度,间接增强其他险种吸引力。对于保户而言,预定利率是受保险合同保护的收益率(结算利率不受合同保护),调低预定利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万能险的相对吸引力。但预计整体效果较为有限,具备刚性兑付性质的结算利率仍是保户购买万能险的重要关注点。

国信证券认为,由于保险合同准备金采用了更低的贴现率,万能险保单在内含价值体系下需要计提更多准备金,从而降低万能险保单的内含价值。

市场亦有声音称,此次调整,与此前监管层“放开前端,管往后端”的监管思路有一定差异,显示了监管曾对万能险的监管决心。

明年起新保单销售难度加大

备受关注的是,作为激进公司保费规模发展利器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在今年3月保监会下发有关通知后,本次监管政策在原来基础之上再度收紧。

国信证券认为,对预期存续时间评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将依法追责。目前监管层对中短期产品根据其存续期进行分阶监管,存续期不足1年的应停止销售,存续期1-3年的,保费收入占比应逐年降低,全部中短存续期产品则进行总额限制(不高于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两倍)。

国信证券表示,保险产品的存续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精算师进行预估,保险公司理论上存在一定自由裁量空间。本次针对存续时间评估的追责设置,即为防止险企在存续时间评估上采用过于宽松的口径,真正强化万能险销售规模监管。

此外,此次新增中短存续期产品占当年总规模保费收入比重限制。

监管政策新增2019年-2021年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规模保费收入占当年总规模保费比重限制,该比重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不应高于50%、40%、30%。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在研报中表示,这意味着保监会对资本监管逐步走向前端业务监管。

孙婷则对此表示,由于保监会对规模的两个限制(净资产限制、业务比例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额上限2016年至2020年将逐年下降,2021年之后不可能再成为险资的主要来源。

不过,孙婷表示,2016年至2017年一季度,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额度尚高,现有产品仍可销售,短期影响较小。2017年一季度至2020年,新保单(如万能险)销售难度显著加大,销售额度逐年下降,转型将带来保费增长放缓的阵痛。2020年以后,中短存续期产品不再成为主要产品,但健康险和养老险需求的激增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看好险资规模长期增长。据南方都市报

  • 上一篇:为企业商业秘密“上保险”
  • 下一篇:险资再发“洪荒之力”:获批参与沪港通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