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科技资讯 > 天文航天

杨利伟介绍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第三批航天员开始初选

时间:2018-12-18

杨利伟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第三批航天员已开始初选

来源:文汇客户端

文汇客户端12月16日报道,在16日举行的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中国航天英雄、特级航天员杨利伟对获奖的英格丽·多贝西教授表示祝贺,向丁肇中先生等优秀的科学家表示敬意,并向大家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情况。

以下是全文。

我主要讲三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中国空间站研制最新进展、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情况。

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

载人航天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辐射性、复杂性和创新性,并且也具备挑战性和探索性,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发展状况表明了,载人航天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强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领域。

自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在太空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建设了能够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站,同时也踏上了域外星体月球,空间应用领域范围也不断拓宽,可以说,载人航天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立项实施,这一年有两个重要的日期。一个是1992年1月8日,中国决定了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另一个是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自此,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综合论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对于工程的长期目标,即构建空间站并开展空间应用的意见是一致的,但工程的第一步怎么走,即如何解决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问题,却有不同的见解。

这一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国家财力、工业基础、研制周期、人才结构和国际影响等诸多方面。

最初,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提出了几种发展途径,最后集中在了研制载人飞船还是小型航天飞机两种途径上。论证专家组从技术先进性、可行性、难度、风险,以及费用概算、研制周期、社会期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最后认为:载人飞船在技术上相对简单,容易突破,费用可控,可行性更好;基于已具备的长征二号火箭捆绑技术,可以较快、较好地解决动力这一问题,相关技术基础较好;从这方面来看,当时就建议我们采用飞船的技术来进行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完成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验证,为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我们圆满完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同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我们完成了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目标。

通过实施四次无人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开展了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实验及技术试验,建成了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第一步任务目标。

从1995年起,在推进工程第一步任务的同时,第二步任务论证工作同时起步,至2003年提出了空间实验室工程总体方案,并提出了第二步分两个阶段实施的意见。第一阶段任务主要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二步第二阶段的任务则是发射空间实验室。

2005年2月,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研制建设。为满足任务要求,对神舟载人飞船以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了改进研制,新研制了飞船气闸舱、“飞天”舱外航天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选拔训练了我国第二批7名航天员(包括2名女性航天员)。

2008年9月神舟七号任务实施了出舱活动;2011年9月至11月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任务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试验;

2012年6月的神舟九号任务进行了载人手控交会对接试验;

2013年6月的神舟十号任务首次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

这四次任务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技术,实现了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目标。

2010年9月25日,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时,同时明确了第二步第二阶段的空间实验室任务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为满足任务要求,我们需要利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改装研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现在天宫实验室还在太空中飞行,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同时新研制长征七号新一代的运载火箭,进行货运飞船的运输,同时也进行了新建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七号火箭总装测试发射设施,研制应用载荷等。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成功实施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以及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天舟一号共4次飞行任务。

二、中国空间站研制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已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中国空间站的任务目标是,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空间站,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采用对称T形结构作为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结构。以核心舱为主,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提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场所。实验舱主要用于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试验。设计使用寿命不小于10年。额定乘员人数日常3人,乘组轮换时最大可达6人。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任务又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空间站由神舟载人飞船往返运送航天员乘组和少量物资。航天员访问空间站期间,神舟载人飞船可停靠180天。货运飞船有全密封、半密封和全开放3种构型,适应密封运输物资、舱外大型载荷、实验平台等运输需求。

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实现向正样转换。

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正按计划实施,此次选拔的航天员不仅包括航天驾驶员,还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次选拔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机构、工程院所以及高校进行全方面的选拔。初选已经在进行了。

三、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载人航天一贯坚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下,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开展了务实的技术合作和交流。

比如,近年来,我们与俄罗斯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与法国在神舟十一号上联合开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国航天中心向欧洲航天中心提供训练支持,中欧航天员进行了联合海上搜救训练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联合国外空司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项目。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并从中受益。

经过为期4个多月的征集,目前已收到42个合作项目申请,涉及领域包括:天体物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等诸多学科。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正在联合实施项目遴选工作,计划2019年5月前完成项目终审,在第62届联合国外空委大会期间对外发布入选结果。

空间站的建造从方案制定之初我们在空间站上为国际合作预留了载荷空间,比如说我们预留了很多实验机箱,包括舱内也包括舱外的很多资源,建造初期也为科学普及留了很多资源。

后续,围绕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平台技术与舱段研制、航天员选拔训练与飞行、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推广等领域与有关国家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

我们也在国内包括港澳台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发布,也希望更多的国内机构和高校能够积极参与进空间站的建造、运行过程当中来。

下一步我们在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有大量的科学实验会在空间站上进行研制。所以在这里我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有更多的高校和机构能够为空间站下一步的科学实验积极的参与,为人类社会进行服务。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载人航天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随着载人航天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任务实施将更加艰巨,资金、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大,越来越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推动载人航天更好更快发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地球向太空延伸。

(原题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更广!今天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复旦科技论坛上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 上一篇:气体是如何落向黑洞的?有点像“甜甜圈”和“喷泉”
  • 下一篇:每个黑洞的结局都是时空反转、万物无法进入的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