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月球探测发展战略。随着“嫦娥一号”(2007年)、“嫦娥二号”(2010年)、“嫦娥三号”(2013年)、“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2014年)等任务的成功实施,我国已经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的规划目标。下一步,中国探月工程如何部署?中国深空探测将走向何方?《人民政协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
01
2019年完成探月工程“回”的规划目标
“2017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已完成研制及所有试验,具备出厂发射状态,但由于发射任务调整,为确保质量与可靠性,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按计划实施长期贮存及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同时正在开展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生产工作。”杨孟飞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月球环绕、软着陆、表面巡视、月地返回等多项探测能力,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月球探测工程体系。
“计划今年实施嫦娥四号任务(发射中继星和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预计明年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第三步‘回’的规划目标。”
02
尽快启动探月四期工程
在今年两会上,杨孟飞和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国家尽快启动实施探月四期工程,进一步抢占战略制高点,持续推进我国月球探测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杨孟飞指出,月球探测及开发利用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启动探月四期工程,一方面可以保证我国探月的良好势头,引领月球探测国际大科学计划,构建国际月球探测新格局,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对月球的深入探索将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帮助人类走得更远。
03
未来将实施四次重大深空探测任务
在走上月球之后,我国的深空探测触角将指向何方?
据杨孟飞介绍,围绕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小天体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空间科学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相关论证。预计未来将实施四次重大深空探测任务———
2020年将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在此基础上,后续规划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同时,规划实施一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和一次木星及行星探测任务。
“我们正努力向更远处进发。”杨孟飞说,希望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深空探测可以达到100AU(1AU=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背景阅读
月球探测: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已成功发射3个月球探测器,完成了1次再入返回试验任务,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达7米分辨率的全月图,以及首幅330米深度的月球地质剖面图,创造了第一次月球软着陆即成功的先例,并跨入了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国家行列。一批中国元素被历史性地永远镌刻在月球上。当前,已进入第三步采样返回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