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科技资讯 > 自然地理

冰川“葬礼”,给人类敲响警钟

时间:2019-10-30

科研人员在青海阿尼玛卿山的哈龙冰川利用无人机测量冰面地形变化。

科研人员在青海阿尼玛卿山的哈龙冰川利用无人机测量冰面地形变化。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年9月,冰岛失去了奥克冰川。当地人聚集在一座碎石坡上,为它举办了“葬礼”。纪念碑上,刻着一封给未来的信:这是第一条痛失冰川地位的冰川。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我们所有的冰川都将踏上同样的灭亡路径……

万里之外的冰川“葬礼”离我们并不遥远。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的阿汝冰川发生两次冰崩事件。2018年,藏东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发生两次冰崩堵江事件。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统计,自1970年前后到2010年,全国冰川消融面积约为1628.94平方公里,占冰川总面积的20%。

我国1/5冰川已消融

冰川,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记录器和预警器。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是除南北两极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区。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郭万钦表示,第一次冰川编目显示,中国有冰川48410条,总面积60506平方公里。第二次冰川编目显示,中国有冰川53778条,总面积48063.6平方公里。几十年间,我国冰川萎缩了1244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6%,其中,约8310条冰川完全消失。冰川面积萎缩率幅度最大的为西藏自治区,冰川面积减少了7680.7平方公里,萎缩幅度达27.7%。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告诉记者,青藏高原温度平均每十年上升0.4摄氏度,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以我国藏东南地区阿扎冰川为例,该冰川末端每年退缩30米至60米。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康世昌说。气温升高导致冰温升高、冰裂隙增加、冰川破碎化加重、消融面增大。冰川退缩也导致其“分解”,比如喀喇昆仑山的音苏盖提冰川,2010年分解成了5条冰川。这也是在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冰川面积减少、数量反增多的原因。

西北干旱区水危机严峻

“冰川面积缩小只是表面现象,冰量的变化反映了冰川水资源的损失。” 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陈仁升说。冰川是一座“固体水库”,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中国的冰冻圈是中国及周边国家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更是“一带一路”沿线干旱内陆河流域的水塔。

陈仁升表示,过去几十年来,冰冻圈的快速变化导致流域径流的改变,冰川融水量“先增后减”拐点已经或即将出现。到本世纪末,中国冰川融水将明显减少,其中祁连山区减少80%以上,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减少50%~90%,天山地区减少30%~50%。

在RCP4.5(中等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温升2摄氏度的2045年前后,径流量将达到峰值。之后,部分流域径流量减少或达50%以上,将导致一些小型河流和过去以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断流,在枯水季节或年份将可能出现区域性水危机。

大多数冰川消失以后,一旦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长期水危机。因此,将排放控制在中等排放情景内、全球气温控制在2摄氏度温升内,是保障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稳定的关键。

青藏高原冰川灾害正在增加

近年我国西藏地区发生的冰崩事件,敲响了冰川消融的警钟。

邬光剑表示,中国冰川分布广泛,冰川类型与性质各不相同,2016年发生冰崩的阿汝冰川属于极大陆型冰川,2018年发生冰崩的藏东南地区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两种类型的冰川都发生了冰崩,很可能说明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整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冰川灾害发生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除了冰崩,冰川灾害还有冰川跃动、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洪水等。这些灾害往往容易诱发多种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中变化最敏感、反馈最直接的圈层。”康世昌说。

记者了解到,冰川灾害研究是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邬光剑表示,首先要做好普查工作,搜集和整理冰川灾害记录,理清冰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其次要加强冰川变化和监测研究,确定容易发生冰川灾害的重点对象,定期给它们“体检”,并揭示冰川灾害的发生机理。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冰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 上一篇:为什么地球上的山峰不会一直升高?
  • 下一篇:海平面真的是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