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博物馆被盗;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深陷“水门”丑闻;7月,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落成……就在悉尼歌剧院落成的第二天,也就是1973年7月 21日早晨,香港《晨报》刊登了一条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新闻: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11时30分在伊莉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3岁。
消息一经发布,整个香港为之震惊,很多人不愿相信钢筋铁骨的李小龙会在人生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撒手人寰,很多人觉得这是报纸在恶意炒作,是假消息,但是很快,香港《快报》《明报》陆续登出了李小龙去世的消息,一代武侠巨匠金庸先生也亲自提笔撰写社论缅怀李小龙,写下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感慨。是的,李小龙就像一颗夺目的彗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让全世界都为他的光芒所照耀。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龙迷对李小龙的哀痛之情。人们不得不相信,银幕上那个“壮得像一头牛”、“有着强壮脊背和发达肌肉”的功夫巨星的确离他们远去了。从香港到东南亚,从夏威夷到好莱坞,不只是李小龙的影迷,全世界都对李小龙的死给予了极大关注。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那些曾经与他较量过的,那些对他持有非议的,都以各种形式通过媒体表达了对一代功夫巨星的追忆与哀思。
是的,他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连老天都感动得哭了;
是的,世界从此失去了李小龙,失去了一位电影巨星,一个功夫奇才……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在娱乐和武术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不论在生前还是身后;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让无数人为其魅力所倾倒,不论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
甚至有不少人,在李小龙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偶像依旧活着。他们不愿接受李小龙去世的事实,他们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李小龙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眼前闪动着的是李小龙矫健的身影,耳旁回荡着的是李小龙那一声声发自丹田、气冲云霄的尖叫;他们学着李小龙的样子耍双节棍,挺起腰杆做人。
李小龙死了吗?没有,他依旧活在银幕上,活在记忆里,活在人们心中。
李小龙死了吗?是的,他死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他的龙迷,离开了这个让他为之奋斗和疯狂的世界,以一种最离奇,最潇洒的方式离去,把无数的疑问和悬念留给了人们。
李小龙的死带给人们的震动是巨大的,在悲痛和悼念之余,人们开始关注事件本身。早在李小龙生前,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已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他的影片花絮,他的生活喜好,他的情感绯闻……可现在,李小龙突然死了,他的死因,他死亡的经过,就成了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媒体和龙迷们都迫切地想知道,身强体壮、没有显著病史的李小龙到底是因何而死。
香港报纸最早是这样报道李小龙之死的:“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昨日深夜11时30分在家中突然晕倒,李妻莲达急送伊莉莎白医院急救,不幸不治而亡。医院方面未能确定死因,其尸已暂安放殓房,待医官开剖验尸结果……”
这则报道从字面上看中规中矩,没有任何问题,顺理成章地把李小龙的死亡经过归入了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报道的内容,不论是全世界的龙迷还是媒体,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李小龙已非常人,他是功夫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也是当代中国人传奇经历的化身,他的死,绝对不会像这则报道上说的那样平淡无奇——英雄,就该有英雄的死法,不论是慷慨伟大还是扑朔迷离;而媒体,就该有媒体的精神,就是不放过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深挖狠掘,将一切可能性公诸于众!
于是,全港媒体开始行动,大家似乎都已心照不宣——李小龙的死绝没有那么简单!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头条,头条就是销量,不放过李小龙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放过7月20日晚的每一秒钟,行动!
香港媒体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李小龙去世一事上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细致分析、周密布置、分头出击,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李小龙之死调查行动”。
按照常规路数,调查的对象应该集中在20日当天与李小龙有过接触的人身上,也就是李小龙的妻子莲达、李小龙的合作伙伴邹文怀、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但是记者们很快意识到,想从他们口中获得李小龙死亡经过的爆料几乎不可能——在老谋深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邹文怀的授意下,李小龙的家人一致声称,李小龙是在自己的私人公寓中逝世。
尽管如此,嗅觉灵敏的记者们还是从三人的“口供”中发现了明显的漏洞:按照三人的说法,李小龙是在家中吃完晚饭前后感到身体不适,而后昏迷不醒,而李小龙逝世是在深夜,当中相隔好几个小时,他的家人为何没有把他送往医院急救?
面对追问,邹文怀等人仍想以“悲痛慌乱”掩盖过去,但精明的香港记者岂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发现,李小龙的家人都已在邹文怀的“掌控”之中,想要从这只“老狐狸”嘴里套出消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面突破不行,那就迂回包抄,从别处下手!
记者们很快找到了整个事件的一处薄弱环节,那就是医院!最先动手的是《星报》记者,只不过记者们起先想查明的只是李小龙的死因,但却在误打误撞之下挖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李小龙并非死在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当红明星、他的红颜知已丁佩的寓所!
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失去李小龙的悲痛、静静等候法医验尸报告的时候,7月24日,也就是李小龙死后的第四天,香港《明报》赫然在中英文版面上同时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本报独有可靠消息,李小龙死前昏迷地点,是在丁姓明星香闺内!”
原来,《星报》的记者们在医院救护车上打开了缺口:1973年7月20日晚上10时30分,九龙十字军(救护车)总部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并很快通知马头涌消防局派43号救护车前往笔架山道67号碧华园3楼A2座进行救助。这个地址,正是丁姓明星,即当红影星、李小龙的红颜知己丁佩的寓所所在!
《星报》的记者和总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比李小龙之死更有分量的独家内幕——有什么消息比明星绯闻艳事更具轰动性呢!为了求证事件的真实性,《星报》派出两路人马分头行动,一路向政府相关方面求证,一路杀奔伊丽莎白医院,寻找当事人取证。很快,两路人马先后发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政府发言人证实,7月20日晚,33岁的李振藩(李小龙原名)于当晚 11时24分被送入伊丽莎白医院;而当时在急诊室值班的女警也称李小龙入院的时间是在11时24分。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李小龙是在7月20日晚 11时24分从丁佩寓所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随后突然死亡!《星报》还对李小龙当晚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大意如下:7月20日晚7时左右,李小龙在丁某家中“闲谈”,不久,李小龙觉得头痛,就在丁某卧室里休息。两个小时后,也就是9时20分前后,丁某前往卧室想要叫醒李小龙,想要与他一同去见邹文怀,不想李小龙全无反应,竟已昏迷在床!丁某大惊,连忙打电话请来一位私人医生替李小龙进行急救,却没能将其叫醒,于是只好将李小龙送往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入院后,其妻莲达与邹文怀才接得消息赶来,只可惜来迟一步,李小龙已然逝世。
正如《星报》此前所期待的,这条内幕消息的披露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终于在等待官方宣布李小龙死因前夕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也让李小龙之死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义愤者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最初宣布李小龙死讯的邹文怀,质问他为何要隐瞒事实。《香港邮报》在消息披露的当天,也就是7月24日率先发难:“李小龙死亡事件中,是谁在撒谎?”指出李小龙明明在丁佩家出事,而邹文怀却在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的在李小龙家门口向媒体宣称李小龙是在自己家中出事,这当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邹文怀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
邹文怀是在撒谎,但他的撒谎是为了维护李小龙的形象和照顾其家人的情绪。
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邹文怀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李小龙是嘉禾旗下的当红巨星,可以说,没有嘉禾,就没有李小龙,没有李小龙,也不会有嘉禾的今天。邹文怀很清楚李小龙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以来都对李小龙十分维护,“死在家中”,可以说是对已经去世的李小龙最后的安慰和保护。另外,李小龙是有家室的人,一个当红巨星不死在亲人身边而死在情人家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一旦曝光,也会让李小龙的家人陷入难堪。只不过这一次,邹文怀小看了香港媒体,也使自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八卦记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李小龙事件中最无辜,也是最受伤的丁佩。丁佩原名唐美丽,祖籍北京,相传为蜀中唐门之后,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在台湾艺专影剧科毕业后前往香港发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李小龙相识,并对李小龙一见钟情,时刻相伴左右,俨然一对银幕外的情侣。丁佩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在香港影坛素以行事“大胆”著称,甚至被冠以“艳星”之名,她与李小龙的关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她对李小龙的感情在圈内也是众人皆知。明星之间爆出绯闻原本不算什么,但坏就坏在,李小龙迟不出现早不出现,偏偏在去世那一天出现在了丁佩家中,不但让事情变得有口难辩,也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丁佩是爱李小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李小龙的死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她亲眼看着心爱的人在自己跟前死去,伤心绝望之余,还要承受媒体和舆论的巨大压力。很难想象丁佩是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是作为一个女人,丁佩是坚强的,她没有被李小龙的死击倒,也没有垮在外界的非议之下,这或许与她受李小龙影响追求佛道有关。在那个时候,也许只有佛家的宽容和空明,才能慰藉她那颗受伤的心。
邹文怀了解李小龙,也了解丁佩,作为李小龙的师长、兄弟、伙伴、战友,他选择了掩盖真相,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给李小龙的家人和丁佩一个相对平静、宽松的环境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去抚平失去亲人的痛楚,把李小龙之死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邹文怀的做法,既是一个圈内老油条惯用的伎俩,也是在维护丁佩,让她能够全心全意的哀悼李小龙。
然而事与愿违,邹文怀没能把事情压下,反而引来了更大的风波。人们对野史和八卦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好奇心和认可度,在当时的香港,人们更愿意相信李小龙是死于“马上风”,即男女在进行性行为时因太过猛烈而使男方突然昏厥或死亡。李小龙英武潇洒,丁佩热情大胆,正符合“猛男烈女”的标准,这种香艳的说法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有激愤者扬言,正是丁佩的“放荡”害死了李小龙!
这无疑冤枉了丁佩。造成维护李小龙、谴责丁佩舆论氛围的原因,也非李小龙已死,而丁佩还活着那么简单。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自古以来,一旦男女发生奸情,不论是“浸猪笼”还是“点天灯 ”,受谴责遭刑罚的往往都是女性,潘金莲被人骂成淫妇,西门庆却成了风流伟岸驾驭女人的标杆。香港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和其他南洋地区一样,东南亚华人圈却是保存传承中国传统风俗观念最多的地方,也许在千千万万漂洋过海谋生创业的华人眼里,保存传承传统风俗观念就是不忘故土、落叶寻根的象征。于是,死了的李小龙得到了大家的同情,而活着的丁佩却遭到了无尽的指责。
另外,李小龙的身份特殊。晚清以来,中国受到了太多屈辱,中国人受到了太多苦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隐忍的民族,太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国人正名,为民族正名。李小龙做到了,他的每一部电影,表现的都是这样一种自强不屈、勇于向西方挑战的精神;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华人奋斗史;他的功夫,也让中国功夫摆脱了华而不实、实战欠缺的印象。中国人胸中积郁已久的那口恶气,在李小龙身上得到了痛痛快快的释放!这样的人,这样的偶像,岂能随意玷污,徒遭骂名!
于是,身为女人的丁佩一人担起了全部骂名,既失爱人,又要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精神情绪几近崩溃边缘。曾有记者向她求证李小龙是否在她家中出事并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丁佩先是啜泣,而后突然指着记者大声嘶吼:“我与李小龙是清白的,相信不久就会水落石出!”
此时,政府新闻处已证实了李小龙的出事地点,焦头烂额的邹文怀也及时修正了“谎言”,声称当天他是与李小龙相约在丁佩家讨论《死亡游戏》的剧本。然而方寸已乱的丁佩忘记了与邹文怀统一口径,在面对《星报》记者时极力否认了李小龙在家中昏迷死亡的说法,还说当时她并不在家中,而是与母亲待在一起。邹文怀的改口与丁佩的否认,让人们愈发相信李小龙之死背后大有蹊跷。
人们关注的焦点,无疑都集中在了“李小龙死前在跟丁佩干什么”上来,是如邹文怀所说的“讨论《死亡游戏》剧本”,还是别有隐情。一时间,丁佩居住的笔架山道67号俨然成了全港媒体集散地,各路记者纷至沓来,蹲点、跟踪、偷拍,无所不用其极,恨不能掘地三尺冲进寓所内。就如《星报》发掘救护车线索一样,这一次,记者们继续采取迂回战术,从细节和目击者入手,力争还原事件真相。很快,记者们得到了两条线索:
线索一:一名看守在7月20日下午4时亲眼看见李小龙与邹文怀走进丁佩居住的大厦内,邹文怀在天黑后离开,李小龙却一直未曾离开。
线索二:一名在大厦内工作的女工在7月20日傍晚在丁佩寓所门外听见李小龙在屋内大叫大闹,还传出砸墙摔门之声,情状恐怖。
根据这两条线索,有人大胆猜测,李小龙是在丁佩家中被谋杀!这个揣测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李小龙在当时树敌甚多,很多人都觉得他行事乖张脾气暴躁,但是站在邹文怀和丁佩的立场,二人并没有谋杀李小龙的动机,现场和后来的法医验尸也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谋杀说。但事实却是,邹文怀和丁佩,这两个除亲人外与李小龙往来最密切的人,成了李小龙之死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成了人们质疑的众矢之的!
到这里,李小龙之死的第一个谜团已经解开,那就是李小龙的确是死在女星丁佩的寓所,而非自己家中。然而不论李小龙死在哪里,带来的非议有多大,他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他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