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189年出生,河内平皋(今河南温县)人。张春华年少时就非常有德行,智识过人。后来嫁给了年长自己10岁的同乡司马懿。她先后为司马懿生下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干以及长女南阳公主。张春华相夫教子,堪称是一位贤妻良母。
司马懿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于后人的脑海里,而那个总是“手下败将”的司马懿也“沾光”跟着“火了”。其实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牛人,治国有方,治军有道,绝对的栋梁之才,但是并没有达到“神”的级别,《三国演义》确实把诸葛孔明(诸葛亮字孔明)神话了。
而司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败将,很多时候司马懿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要强于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甚至可以大胆的揣测,假如不是司马懿vs诸葛亮,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说《三国演义》确实“黑了”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不过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马懿vs诸葛亮是一样一样的精彩绝伦。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北方曹魏实力最强,占据的地盘也最大,而西南偏于一隅的蜀汉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而诸葛亮在明知本国实力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还执意北伐,是不是有“不自量力”的嫌疑?这是个误区,就像《三国演义》误导大家司马懿比诸葛亮弱太多一样的误区,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只考虑了蜀、魏之间的对比,大家别忘了东南还有一个吴国,当蜀+吴联合起来对抗曹魏,那么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就不复存在。而且吴国人民也很聪明,完全明白唇亡齿寒,所以蜀、吴两国一拍即合。
单从蜀汉方面来说,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没有那么弱,没有“牛x”的金刚钻,他诸葛亮哪敢拦这么大的瓷器活?以诸葛孔明的智商,脚趾头就能想明白,东吴是打酱油的,完全是本着“有便宜就蹭,没便宜就撤”的原则来参与参与的。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指望东吴能怎样,但是只要东吴在那,并且站在自己这边就足够了。而实际情况也和诸葛亮想的一样。
说了半天,蜀汉到底什么水平?读者朋友们稍安勿躁,且看下文。
我们的故事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开始,为什么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为前两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马懿,而是大司马曹真。在成功抵御蜀汉两次北伐以后,曹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反攻蜀汉的征程,结果很不理想,曹魏大军在秦岭迷路,并且又被连绵大雨浇了一个多月,无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却因为这次失利竟然郁郁而终。
于是司马懿便扛起了抵御蜀汉的大旗,成为曹魏方面雍凉兵团新的主帅,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直接较量正式拉开序幕,所以我们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
诸葛亮一出场就成功的玩了一把声东击西,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 。当蜀军出现在上 城下时,上 守将费曜天真的以为这是小股偷袭部队便出城迎战,当发现诸葛旌旗时,顿时吓尿,狼狈的退回城内。而诸葛亮压根没把费曜之流放在眼里,根本没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挥,收割上 麦子。司马懿闻知诸葛亮转攻上 之后,立刻命令部队,放下辎重,轻装急行支援上 。
不得不说上 的麦子真是多,蜀军收割了两天也没有收割完。司马懿军队的到来让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军队准备迎战,原来上 也不是诸葛亮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消灭曹魏雍凉兵团。司马懿立刻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命令军队坚守。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叫嚣,魏军就是不出来,因为司马懿十分清楚,没有辎重的轻装部队,绝对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蜀军。蜀军以步兵为主,且诸葛亮排兵布阵变幻莫测,旷野对战时优势明显。不得不叹息,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马懿,换成他人可能已经上当了。
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诸葛亮每每派人收个麦子,都会造到魏军骑兵的突袭。诸葛亮知道,麦子不会再有了,司马懿也不会再上当,加上魏军辎重已经到位,无奈之下,诸葛亮选择了退兵。司马懿站在高处眺望蜀军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的佩服诸葛亮治军严谨有方。
本来蜀军将士以为可以收拾好东西回家了,谁知道魏军却追击而来,这让诸葛亮兴奋了一下,蜀军施展的机会来了。诸葛亮带领,吴班、高翔以及收编的南蛮猛军--无当飞军,尽情展示蜀军旷野作战的战斗力,几个回合将曹魏张 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另外一路由魏延领军,魏延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魏军溃败而逃。蜀军此战,大获全胜,获得战利品无数。
那么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要追击诸葛亮?难道司马懿“糊涂”了?
司马懿要是这个时候就“糊涂”了,那还是司马懿吗?原因是司马懿需要这样的一次失败来为自己树立威信!他要让将领们知道,司马懿的战略方针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他司马懿这次失败是必要的。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诸葛亮放弃撤退,诸葛亮寄希望魏军还会和自己对战,没想到司马懿又是龟缩。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这回没人再敢质疑司马懿。司马懿这种“乌龟”打法确实让诸葛亮很无奈也很恼火,然而更让诸葛亮恼火的还是粮食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诸葛亮身边从无二心,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不太情愿完全服从诸葛亮的调遣,原因无非就是权力那点事。
诸葛亮前方负责北伐,李严负责后方供给,两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诸葛亮肯定是头功,所以李严自然不爽。当然李严不会也不敢因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连日大雨使得运粮工作艰难了很多。本来这个问题的性质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李严却假造圣旨将诸葛亮大军召回,这让问题“变了质”。就这样,诸葛亮撤军返蜀。返蜀后,李严就被调查,然后被贬为庶人。
而司马懿做了一个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派遣老将张 领兵追击诸葛亮。无数次的实战经验告诉大家,追击诸葛亮必定没有“好果子吃”,几乎所有的魏军将士都知道这个“铁律”。
正在张 犹豫之时,司马懿淡定的说了一句:“张将军敢违抗军命?”宁死也“不敢”违抗军命的老将军,踏上了不归路。本着“搂草打兔子”的心态而埋伏起来的王平,此时眼前一亮--莫非是张 ?!没想到等来了“一条大鱼”。随着嗖的一声,王平射出的箭矢正中张 大腿动脉,张 应声坠马,一代名将战死沙场。诸葛连弩的巨大威力,使得没有主将的魏军瞬间全军覆没。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最大胜利。
张 绝对是死于司马懿之手,司马懿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排出异己,而张 为什么就不能跟司马懿“穿一条裤子呢”?这是因为张 是职业军人,他的脑袋里只有战场上的胜利,而司马懿是政客,他的脑子里更多的是权力与人事上的胜利。道不同,怎能互相为谋呢?
不管怎么说,蜀汉撤军了,从结果上来说,曹魏雍凉兵团又一次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疯狂”侵略,魏军将士把酒言欢,就连司马懿也多贪了几杯,脸颊绯红的司马懿清楚的知道,诸葛亮还会卷土重来。不但如此,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会选择攻克要塞(前两次北伐诸葛亮一个要塞也没有攻克下来),一定会采用旷野决战的战略,那么主攻的方向必然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并且诸葛亮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定充分地做好储粮工作。也就是说司马懿已经预料到诸葛亮下次北伐的线路和时间。?既然早有预料,那就着手准备,司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动:
1、屯田。关中盛产小麦,所以司马懿鼓励农民开荒种地,为了提升农业水平,司马懿特地从洛阳请来小麦种植专家指导生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粮食是持久战的基础。
2、造装备。司马懿建了两个兵工厂,日夜兼程打造兵器和甲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是战场胜负的关键。
蜀汉诸葛亮方面备战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这次是准备打持久战,不但积极屯田种粮,甚至在秦岭开荒种地,而且诸葛亮继续贯彻“科技兴国”方针,在“木牛”之后又发明了“流马”,这大大提升了蜀汉的运粮效率,后勤供给问题得以改善。在武器制造方面,蜀汉有铸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据说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绝对是神刀。
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锁自己去世的消息,蜀军井然有序的撤退着。当地百姓提供情报,诸葛亮已经薨世,但蜀军还能如此整齐划一,让司马懿犹豫了,最后为了稳妥,司马懿错过了这次消灭蜀军的良机。所以后世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调侃:“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至此,三国时期最强者之间的对决以诸葛亮身死他乡而告终,“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而就战争而言,我认为还是诸葛亮占了上峰。我们作为局外人来回顾整个故事,不得不叹息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而壮志未酬,也叹息司马懿遇上了诸葛亮而忍辱负重,甚至“苟且偷生”。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其实正因对手的伟大而成了他们个人,如此一想,这岂不也是一件幸事?
谨以此文缅怀两位历史强人,在我的心里他二人都是“神”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