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巴黎和纽约最近都新开了沙县小吃,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但我们猜,这多半是因为沙县本身的“网红气质”。(来源:悦游CondeNastTraveler)
其实近些年很多中国小吃都出了国,奶茶、麻辣烫、海底捞……抚慰了众多海外的“中国胃”。火爆整条街的新闻也已经不算稀奇。这些小吃除了在外地身价大涨之外,为了吸引歪国粉,很有可能连味道和菜式都变得“洋气”了。
我们这次就亲自去体验了两地的沙县小吃,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么了不起。
不得不说,当你领教过人均300的沙县小吃之后,眼前那盘5块的拌面,你应该会吃得更珍惜。
在巴黎沙县开业第六天,我长途跋涉到了巴黎,途中更换了四种交通工具,长达五个小时,等我走到沙县门口的时候,才得知周六日中午不开业,当时心里骂了个娘,但谁让中国游客永远都逃不掉那四字魔咒呢——来都来了,我就干脆坐到晚餐时间,吃不到就不回去了。
是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为了吃会有多努力。
当我进到店里,跟老板吐槽中午的扑空经历,老板笑笑表示歉意。然后说,“毕竟我们也是有家庭有孩子的,总要抽空陪陪他们”,听听这话,太法国人了。
其实同样是沙县,在中国和在法国就是完全两个工作状态,法国餐厅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4点,晚上19点到22点,而且每周必须有一天的假期。这对于我这种吃饭不准时的食客来说,简直不太方便,但将心比心,谁工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呢?
这家沙县小吃拉德芳斯,在整个巴黎的位置,相当于北京的五环外,却是巴黎的CBD,这里的餐厅不多,中餐厅更少。但老板说市区竞争太大,这边的写字楼多,学校多,生意反而要比想象中好。
我来之前,有意不看这家店的评论,记忆中的沙县有着油腻的门帘,七八张桌子,没有靠背的椅子,头顶上还有电风扇在转着,冰柜里还放着王老吉和冰红茶。
而当我真正走进巴黎沙县的时候,确实一切都和想象中很不一样。
明亮的灯光,干净整洁,半开放式的厨房还有偏日式的装修,法国特色的小方桌,符合法国人喜好的调味品——少了油腻的门帘和不知死活的苍蝇,还真有些失望。
但也理解,毕竟开餐厅不能只针对中国人。老板跟我说中法食客的比例可达一比一,而且之后法国人的数量可能会增长。
坐下以后我和朋友开始研究菜单。
在这里沙县小吃已经更名为了沙县食鲜,从菜单排版看,已经脱离了国内的土味排版,一下子变得洋气起来。
法国人的吃饭习惯,一定要有前餐,主盘还有甜点。果然,所有立足于这片土地的餐厅都无一例外。在这边的沙县菜单上,除了传统的拌面蒸饺之外,还能找到更违和的寿司和冰激凌。
法国食客们最常点的是拌面、鸡肉馄饨、寿司和汤,这也是中国人常点的,看来法国人还是有点品味的。
餐厅老板说自己是福建人,全家人都生活在巴黎,已来到法国十几年,除了沙县小吃,他在巴黎还有三家日料餐厅,然后我就理解菜单里为何会有寿司了。
我点了一份蒸饺,一份小鸡蘑菇汤,一份生鱼片还有一碗馄饨。
说实话,我很难把它的味道与国内的沙县小吃联系在一起,反倒是生鱼片因为特别新鲜而让我印象深刻,总之整体口味都是一股日式的清心寡欲风,说直白了就是没什么味道,我想法国人会比较喜欢。
其实对我来说,在异国他乡能找到一个自己在国内经常去的小脏摊,还是很安慰人心的一件事。前提是它原汁原味的风格能传承下来。
但在我看来,巴黎沙县从环境到食品,放在巴黎餐厅的大环境中,其实并没有多特别,只不过它叫“沙县”,但它也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沙县”。
结账的时候,我一个人花了42欧,合人民币330元。在巴黎中餐厅吃饭一般价位在20-30欧之间,我可能吃到全世界最贵的沙县。老板说过段时间就可以叫外卖,也可以支付宝付款了。
吃完沙县,用支付宝付款,走出餐厅看到一个大大的华为广告牌,骑上路边的小黄车回家,谁能想象我是在巴黎呢?
感恩节假期,我们一群广东人约了去吃沙县。如果这家店和我们这群好吃的广东食客一样正宗的话,他们的福建厨师应该都躲起来在瑟瑟发抖了。
但餐厅的位置在布鲁克林第八大道,是个混居着福建和广东移民的社区,要在这个硕大而充满竞争的中国城开餐厅,首先就该讨好这两部分人的口味吧。
我已经太久没吃国内的沙县,去之前我都有点忘了沙县是什么味道的。但他们家的扁肉和蒸饺很快就唤起了熟悉的记忆。
招牌柳叶眉饺是现做现蒸的,一笼要蒸够8分钟,人多的时候他们可以一次蒸10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饺子皮上的折叠晶莹透嫩,像个玉质的枕头。
但南方人可能会更偏爱扁肉,看着他们在开放式后厨里打馅现煮,特别新鲜。上来之后一口咬下,还有肉汁喷出。皮已经很嫩滑了,里面的肉馅却感觉比皮更触弹可破。高汤感觉也是有真材实料做的,不输给任何一份正宗的粤式鲜虾云吞面。
在沙县的“四大金刚”里,反而拌面做得一般。也不是说难吃,只是带来美国之后,可能原材料不同了,改变了拌面花生酱的配方,吃起来就没那么惊艳。
还好炖罐是百分百熟悉的味道的。而且菜单上出现了不少新款的汤,像上排炖蛏干就是在国内沙县没见过的。倒不是就地取材,蛏干还是要从福建进口过来,因为在美国找不到好的。
其实蛏子干是一种非常难处理的食材,很多沙,一旦洗不干净,就会连累到整锅汤,但在这里没有这样的问题。炖的火候也够,汤喝完了,里面的汤料还有半盅,还放了瑶柱这样的提鲜物,想不好喝都难。
其他汤也不错,牛尾香菇那个挺特别的,用了美国本地的嫩牛尾,炖出来的汤很有滋味,我一个人就喝了三盅。
其实在国外,很难找到这种家庭感觉的热汤。他们晚上开到挺晚的,下班之后能在深夜食堂里喝上一碗老火炖汤,会很暖心。
我们来的这天店内基本是中国食客,美国人还是比较少的。据说曼哈顿店也准备开了,会融入一些符合美国口味的菜,例如用蔬菜汁调色的七彩烙饼,总之还是以蒸为主,主打健康牌。其实我倒感觉云吞、锅贴和红烧肉饭,这些都是美国人会爱点的。
10月份开业时,作为美国第一家由沙县政府授权的沙县小吃,沙县的县委书记还专门飞来美国剪彩。很明显他们是怀着开疆辟土的壮志,来到这片不是很懂赏识中华小吃的土地。
但作为一家中餐厅,要闯出中国城,征服纽约客的胃,还是要打掉很多刻板印象。既要物美价廉,又不能令人和印象中的不卫生、环境恶劣联系起来,这应该也是每个美国中餐厅的“原生家庭”之苦吧。
我们三个人点了五个人份量的东西,最后买单一共吃了50多刀,虽然没有赠送fortune cookies,但也不需要付小费。打了个八折之后,还是很实惠的。
回去的路上,地铁开过了曼哈顿大桥,在岛的这头,西安名吃已经为中华美食树起一块金招牌,CBD上班的白领们每到中午总会在肉夹馍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在东河的另一边,沙县的精髓是不是能在美国传承下去,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