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距离史上最严重的品牌危机不到两个月,曾被中国消费者判了死刑的意大利奢侈品牌Dolce & Gabbana又重新出现在时装周的舞台上。(来源:时尚头条网)
令人意外的是,Dolce & Gabbana的大秀似乎没有受到太多“辱华事件”的影响
作者 | 周惠宁
去年12月,Dolce & Gabbana创始人Stefano Gabbana的“辱华”言论在上海大秀举办前被网友曝光,令品牌形象一夜之间跌入谷底,大秀也立即被取消,损失高达1000多万,而在事件发生仅仅半个月后,这个品牌便高调地在米兰举办了一场高级定制秀,并于上周六重返米兰时装周舞台,发布最新的男装系列。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Dolce & Gabbana自“辱华事件”后在国际时装周的首次正式亮相。在最新系列中,Dolce & Gabbana摒弃以往的较为浮夸的印花元素,回归复古优雅风格,以皮草毛领大衣、修身的西装外套和鳄鱼皮鞋等元素展现意大利风情和品牌精湛的制作工艺。
秀场上虽少了已公开抵制该品牌的中国明星和KOL,但出现了中国模特和买手的身影
“辱华事件”的主角Stefano Gabbana还在秀后接受采访表示,“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但不应忘记真实触摸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时尚界,即使我们谈论的是成衣而不是高级定制时装。”
令人意外的是,秀后许多到场的客户开始下单,秀场上虽少了已公开抵制该品牌的中国明星和KOL,但出现了中国模特和买手的身影。同样的情况在上个月的Dolce & Gabbana高级定制秀上也曾出现。
据Stefano Gabbana透露,大部分高定产品在秀后午餐会结束之前已经被来自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安哥拉、德国、新加坡和日本的客户订购,受邀的25个中国客户中依然有18个出席了该时装秀,只有7个客户选择不参加。
另有消息人士表示,该品牌在中国电商平台上依然遭到抵制,但此前一度表示下架Dolce & Gabbana品牌产品的国外奢侈品电商平台Farfetch和Net-a-Porter目前正在逐渐恢复对该品牌产品的销售。
更有业内知情人士称,即使在风波最为严重的一个星期,Dolce & Gabbana在中国内地的同店销售额也只录得18%的跌幅,后来在打折促销等活动下,部分中国消费者已重新购买该品牌产品。
对此,品牌另一创始人Domenico Dolce在高定秀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昨天的事情,今天又是新的一天。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它会教给你一些事情,你试着去理解,然后第二天你依然得继续生活。”
早前明确表示退出Instagram的Stefano Gabbana又重新发布贴文
而一个月前还信誓旦旦承认错误并决定不再使用Instagram的Stefano Gabbana又重新开始发布贴文,截至发稿共新增53篇,粉丝数则增至190万,而在“辱华事件”前他的粉丝数为186万。
时装评论人Suzy Menkes则在其为Vogue撰写的一篇Dolce & Gabbana Alta Moda高定系列秀评中写道,“Dolce & Gabbana在中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很难对一场从未发生的时装秀做出任何判断。因模特用筷子吃披萨的广告而被认定为种族主义者,我认为这种批评是冷漠和愚蠢的,如今世界各地对于时尚信息的传播可能过于随意和粗心了。”
有分析指出,Suzy Menkes作为时装记者与很多外媒一样有意或无意地模糊事件焦点,强调Dolce & Gabbana遭到抵制的原因仅仅是宣传广告,但忽略了真正激怒中国消费者的是Stefano Gabbana的种族主义言论
实际上,Dolce & Gabbana已不止一次犯错。
从Stefano Gabbana口无遮拦得罪多位明星,到2013年设计师组合公开发表不信任同性婚姻的歧视言论,再到将写不友好评论的媒体列入黑名单,以及被诉涉嫌逃税,Dolce&Gabbana的行业声誉已经堪忧。
在大中华市场,该品牌2012年曾因在香港旗舰店前设置禁拍区,禁止香港消费者在门前拍照,但允许内地游客拍照,引发当地消费者举牌抗议。2017年4月,Dolce&Gabbana在上海举办中国首秀,在大秀发布前后,该品牌的“#DG爱中国#”宣传片也陷入了一场涉嫌丑化中国的品牌危机。
值得深思的是,此次“辱华事件”导火索同样因为该品牌在广告片中存在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丑化和曲解。这一事件或许警醒了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其他奢侈品牌,但是今天看来,最应该吸取教训的Dolce & Gabbana显然没有予以真正的重视。
2007年因发售标有“辱华标语”T恤而遭到抨击的设计师品牌Philipp Plein至今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日前更邀请中国明星甄子丹为其站台。虽然事后甄子丹立即通过声明表示将不会再与该品牌合作并道歉,强调自己事先并不知情,依旧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有分析人士指出,两年之间,中国消费者的成长是飞速的,伴随着频繁的出国旅行和不断开阔的眼界,新一代年轻中国消费者正摆脱被冒犯而不自知的局面,开始有能力识别社会营销中的不公正现象,并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