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李安在柏林对谈(图源:柏林电影节官网)
名为“传承中”的对谈,是柏林电影节庆祝70周年的特别策划。曾在电影节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著名导演,选择邀请一位年轻导演,共同就电影和双方作品展开对话。 电影节新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希望借此计划,传递电影节的艺术传承理念。继华语导演贾樟柯和霍猛早些日子的交流后,2月27日,李安和是枝裕和登场。二人对话的前后环节中,首先放映了是枝裕和推介的《断背山》,并亲自做映前导赏,是枝裕和介绍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传递的信息却很有力量,其中的风景、人物、音乐也都在探索真相,它是大家应该拍摄的最理想的电影。二人对谈结束后,李安选择是枝裕和早期作品《下一站,天国》,同样做了现场放映。
儒雅温和的气质、对人性的细腻洞察刻画,两位深受影迷们喜爱的导演终于能够同框坐在一起,吸引了现场爆满的观众。 原本含蓄低调的李安,这一次棋逢对手遇到更加羞涩表达的是枝裕和,加上英文翻译成日文的滞后,场上时不时出现沉默间隙。作为主客的李安,于是表现得更主动,虽然表情温和语调不变,时不时讲述的小插曲,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更有冷幽默天分的导演。两位同样内秀内敛的大师碰撞,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现场仿佛上演了一场轻喜剧,观众笑声不断。所有这些,都并不妨碍两位导演严肃认真地讨论对电影的理解,以及电影创作的各种问题,令观众受益匪浅。
日本电影对我影响很深,语言不是国外拍摄的障碍
李安说柏林是他国际电影生涯起步的地方,很高兴重回旧地庆祝柏林70周年。他解释选择是枝裕和作为柏林对谈嘉宾的缘由:“我并不认识很多著名的导演,只有很少几位。去年我主持了一个电影节,其中一个晚会上,我还在琢磨柏林嘉宾邀请谁,而这时他正和我坐在同一张饭桌上,我就有了主意(现场观众大笑)。他看起来人不错,虽然我很害羞,但我很欣赏他,于是发出了邀请。”,在讲到选择放映是枝裕和的早期作品《下一站,天国》,李安说这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人死以后的非常特别的影片,非常有趣。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之后他拍摄的电影没有更好的,只是因为这是我看到的是枝裕和的第一部作品,它让我很震惊,想要了解导演是谁,怎样拍出的这部电影,最初的想法从哪里来? 影片既独特又共通,充满诗意,很特别很干净很冷静,其中很多有关东方主题的思考,比我许多年来探索的都多。他拍的很棒,个中情感会伴随着你,你无法左右也无法改变。在我心中,在我这个东方人的心中,它非常悲伤,同时又很美好。所以我想在柏林70周年之际,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影片”。
李安、是枝裕和对谈(图源:柏林电影节官网)
谈到日本电影的影响,李安说因为台湾曾经有过被日本殖民50年的历史,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许多影片都受到日本电影和文化的影响,那时作为年轻导演和影迷,许多日本电影大师都影响了自己 。日本电影大师的作品相比较西方、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片,都更具有东方韵味,这一切并不是在表面上的关于剧情设计或者人物发展,还有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我会说是一种悲,我觉得这是我们共通的理念,悲和善可以共存,我想这是佛教的理念,我们叫‘慈悲’。把善和悲放在一起,可以让你更好的去理解悲,这是非常东方的东西。”
是枝裕和讲李安影片的细腻,一个亚洲导演去拍欧美的片子并不多见。“我是他的粉丝,很遗憾大家没有机会一起工作,但是邀请我参加柏林对谈,我很高兴答应了。”二人都有跨越本土文化拍摄电影的经历,谈到第一次走出日本,到法国和比诺什、德纳芙合作拍摄《真相》,是枝裕和回忆语言一直是自己的障碍,因为不会说外语,很长时间都很惧怕到国外去拍摄。几年前和李安见面提到这一点,李安告诉他,自己拍摄《理智与情感》时也遇到语言障碍,但一定可以克服困难的,一定可以做成。这给他很大的鼓舞,在法国拍片虽然不会说英语法语,只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但是比诺什德纳芙都能够明白。“李安是这个领域的巅峰,我紧随其后”。
谦逊的李安马上在一旁接话:“你不知道拍《理智与情感》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做得不如你。我举个例子,艾伦·里克曼,愿他安息,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英国演员,在和他拍完第一场戏后,我跟他说‘少一点’(less),他说明白了,谢谢。拍完第二遍我还是说‘少一点’(less), 拍第三遍的时候,我没有勇气继续跟他说less,就说do more,他有点恼火, 问我你到底想好没有,你是要我多一点还是少一点(more or less), 我回答:多一点‘少一点’(do more less) 。”李安导演一本正经的小插曲引来观众哄然大笑。“这部戏拍完后,我就想如果我都可以拍电影,那么任何人拍任何电影都是可能的了。这是真的,如果你是好的导演,无论怎样说、说什么,都是可以拍电影的”。
《理智与情感》片场照,李安与艾玛·汤普森、艾伦·里克曼
《下一站,天国》和《断背山》的灵感源泉和诞生经历
主持人邀请两位导演互动提问,谁先开始?眼看是枝裕和没有任何主动表示,李安小小打破沉默,还是我先来吧!
他分析 《下一站,天国》的叙事和拍摄风格:“最开始我们看到这些人死去后,来到一个中转站,他们在这里谈话的画面拍摄如纪录片风格,中转站的工作人员就像行政工作人员。之后慢慢进行到大约一半的时候,出现转折点,叙事变得充满情感而独特……作为导演我很好奇,影片最初的想法是来自哪里? 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的情绪指引、还是想描述一副群像画,或者是别的想法,或者试图邀请人们对此思考?”是枝裕和回忆道:“很多年前我在学习写作剧本,26岁时为电视台写剧本,每天我查看拍出来的影像,还要花很多时间写对白做采访。那段时间过得很不容易,我就问自己,如果我现在死了会怎样,也许电影想法是来自中国吧,传说人在死亡的七天内,还会在人间游荡。”
回忆拍摄《断背山》的背景,李安说拍摄这部电影的三年前,制片人告诉他拿到书的版权,并给他看了一个30多页的剧本,“坦率地说,虽然我和故事中人物生活的年代接近 。但是我生活在台湾,和美国西部的同性恋牛仔没有一点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但是其中两个主角的一场对话让他忍不住流泪,联想到关于人一生的一幅画面,既浪漫又令人悲伤,一些东西在脑海里始终难以驱散。李安说那时他还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去拍《绿巨人》,“三年之后我非常疲惫,甚至想退出行业10到12年。我跟父亲说我想要撤了,父亲是一个严肃保守的老派中国人,他从来没有喜欢过我拍电影,但是却说 ,你都49岁了,这样做给孩子留下一个坏榜样,于是人生中第一次告诉我,继续去拍电影吧。我不得不继续。”李安透露是在人生中一个非常难过、毫无野心的阶段拍摄了《断背山》,因此这部电影意义特殊,推动他重新爱上电影回到生活中,由此也对电影充满感激之情。